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你知道幾個?,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湖南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民族和文化,獨特的自然資源給湖南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湖南文化的一筆寶貴財富,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幾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傳統的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等;另一類是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它的形式包括語言、音樂、舞蹈、遊戲、神話、禮儀、手工藝、建築藝術及其他藝術等。

湖南作為一個歷史悠久且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異常豐富。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少數民族遺存的土著巫儺文化遺產和秦漢以後本土文化融入中原文化形成的漢文化遺產兩大部分構成。其種類歸納起來主要有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曲、民間美術與傳統手工技藝、民族絕技與民間知識、民俗等。

(一)、民間文學
  湖南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苗族古老話、苗族歌謠、土家族梯瑪神歌、土家族山歌、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挖土鑼鼓歌、蘇仙傳說、劉海砍樵傳說、嘉山孟姜女的傳說、桃花源傳說、民間故事、民間諺語、謎語、民間小調等。這些民間文化遺產包羅永珍,涵蓋了豐富的社會生產、生活內容,蘊藏著傳統文化的深厚根源,包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和不可估量的價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量的民歌、民間故事反映了湖南人崇尚正義、熱愛自由、追求平等的樸素的人生觀、社會價值觀、審美觀,表達了湖南人世代祈求幸福、平安、財富和健康的美好願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幫助人們形成了淳樸、友善、熱情的民風。這些民間口頭文學表述形象生動,且多帶有一些傳奇與幻想的浪漫色彩。其中苗族古老話是湘西苗族著名的長篇古歌,也是苗族特有的口碑文獻。

其形成歷史悠久,內容極其豐富,涵蓋了苗族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社會各個方面內容。形式上採用了對仗句的韻文體句式,通過歷代苗老司(苗巫師)的口碑相傳一直流傳至今,充分證明了苗族是一個古老而有極大創造力的民族。古歌篇幅巨大、內容浩瀚、形式獨特,對研究苗族古代歷史文化、社會政治、宗教信仰、語言文字以及苗族生存哲學等方面的發展演變都有重要的價值。

土家族梯瑪神歌是由土家族巫師“梯瑪”在祭祀活動中傳唱的祭祀古歌,也是一部土家族珍貴的民族史詩。它不僅有大量的祭祀內容,還傳唱開天闢地、人類來源、民族遷徙以及社會生產生活等,內容極其豐富。在表現形式上獨特多樣,有講有吟、有歌有舞,還有各種服裝、道具、法器的配合使用,形成詩、歌、舞、樂相結合的龐大藝術載體。

(二)、民間音樂
  湖南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桑植民歌、靖州苗族歌鼟、澧水船工號子、土家族打溜子、湘西苗族民歌、麻山鑼鼓、新化山歌等,還包括土家族和苗族的民歌、器樂、舞蹈音樂、戲曲音樂、曲藝音樂、宗教音樂等。其中嘉禾民歌具有代表性。嘉禾民歌其獨特的歷史背景,以反映婦女婚嫁習俗為主要內容。

其旋律優美,地域風格鮮明,調式、調性變化巧妙,曲式結構靈活多樣。節拍交替自由而自然,有一套完整的演唱形式,無論在音樂、文學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研究價值。是漢族民歌中研究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等特別是研究女性歷史文化方面具有特殊意義的民歌。

(三)、民間舞蹈
  湖南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土家族擺手舞、湘西苗族鼓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江華瑤族長鼓舞、南縣地花鼓、張家界高花燈等,還包括生活習俗舞蹈、人生禮儀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生產習俗舞蹈等。

其中湘西土家族擺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及古老風俗的舞蹈。它產生於土家族祭祀儀式中,集歌、舞、樂、劇於一體,表現開天闢地、人類繁衍、民族遷徙、狩獵捕魚、刀耕火種、古代戰事、神話傳說等廣泛而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土家族毛古斯舞是最古老的舞蹈,中外專家稱“是中國民族舞蹈的最遠源頭”。它產生於土家族祭祀儀式中,是一種具有人物、對白、簡單的故事情節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戲劇舞蹈。

江華瑤族長鼓舞是瑤族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動作屈膝、穩健有力。在整個長鼓舞動作之中,不論是高樁、矮樁,還是行進、跳躍,動作都必須在兩膝彎曲的情況下進行。瑤族長鼓舞是瑤族人民寶貴的藝術遺產,是瑤族千年歷史的活化石,是瑤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幾個? 第2張

(四)、傳統戲曲
  1、曲藝:湖南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常德絲絃、長沙彈詞、武岡絲絃、九澧漁鼓、瑤族談笑、侗族琵琶歌。其中常德絲絃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說唱穿插,既演唱抒情小段,又演唱有人物、有情節的大段子。它的唱詞典雅、曲調優美、曲目豐富、結構完整、腔系多樣,旋律朗朗上口,是群眾性編創、演唱活動中常見的一種曲藝音樂形式。

2、戲劇:湖南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崑曲、高腔、湘劇、巴陵戲、荊河戲、目連戲(辰河目連戲)、儺戲、木偶戲(邵陽布袋戲)、湘劇、衡陽湘劇、祁劇、花鼓戲、陽戲、皮影戲、湖南杖頭木偶戲、平江花燈戲、祁劇目連戲、苗戲、侗戲、儺戲“槓菩薩”等。其中邵陽布袋戲系口傳心授,現在只有一個傳人。一個藝人一副戲擔,不管大戲小戲、文戲武戲,生旦淨末醜,吹打彈唱耍,全靠藝人一個人手、腳、口、舌並用,十指靈活排程。它集木偶技巧、戲劇形式、表演技藝於一體,具有神祕、精緻、新奇、簡便等特徵。

苗戲和侗戲是我國民族戲曲中一個獨立的品種,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是苗、侗族人民喜聞樂見的本民族劇種。侗戲是說、唱、奏、舞等多方面的綜合性藝術,承載了侗族豐富的文化傳統和審美趣味,展示了侗族人民懲惡揚善、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樂生意識和生活態度,它是侗族優秀民間藝術的遺存。其唱腔極具侗民族特色,也揉進了各地的小調、小曲;還增加了侗家人喜愛的山歌、侗族大歌、琵琶歌、吔歌、踩堂調等多種唱腔。

(五)、民間美術與傳統手工藝技藝
  1、民間美術:湖南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灘頭木版年畫、湘繡、挑花(花瑤挑花)、竹刻(寶慶竹刻)等。其中灘頭年畫是湖南省惟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畫。它從造紙到最終年畫成品都在一個地方生產,這在全國極為鮮見。在工藝上,蒸紙、託膠、刷粉等傳統工序在年畫製作中為灘頭所獨有。灘頭年畫分為神像、寓意吉祥、戲文故事三大類。

寶慶竹刻是從實用竹器工藝中脫胎出來的一種集觀賞、實用於一體的藝術品。即將竹子去青去節,剝削出竹簧,經煮、晒、碾,壓平整,貼於木胎和竹胎之上,再經拋光打磨,運用不同的雕刻手法在其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鳥,其色澤有如象牙,格調高雅。

2、傳統的手工藝技藝:湖南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土家族織錦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瀏陽花炮製作技藝、踏虎鑿花、湘西苗族服飾、藍印花布、鳳凰紙紮、醴陵釉下五彩瓷手工技藝、菊花石雕刻技藝、益陽小鬱竹藝、花瑤挑花、侗錦、竹編技藝、製茶工藝等,還包括苗族織錦、苗繡、土陶製作工藝等。其中民間手工印染的藍印花布,在我國具有近二千年的歷史,與唐代的“夾纈”一脈相承。

邵陽藍印花布歷史悠久,其製作技藝具有完整的傳統手工印染程式,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貴州安順等地都在湖南邵陽地區請藍印花布的印染師傅到貴州廠家傳授技藝。邵陽藍印花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特別是在造形的圖案紋樣組織與表現方法上,常用大塊的藍底,中間以細小圓點組成大小不等的圈圈,給人以“輻射”狀的感覺,同時,產生疏密、聚散的變化,顯現出活潑愉快的裝飾美。這在全國的民間藍印花布表現藝術中,是極為少見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六)、民族絕技與民間知識
  湖南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苗族武術、龍舟賽、扎故事、等,還包括苗族上刀梯等絕技、苗拳等體育及土家族踢毽子等雜技及苗醫苗藥。其中桃花江馬跡塘故事和長樂故事會,集驚、險、奇、巧於一體,歷史悠久,通過數代藝人的傳承和不斷更新演變,融表演、彩繪、歷史、天文、地理、文學、民情、時代精神於一身,獨特、古老而又神祕,頗具觀賞價值,對豐富人民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有著十分重要意義。

(七)、民俗
  湖南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端午節、炎帝陵祭典、女書習俗、土家族過趕年、乾州春會、土家族舍巴日、苗族椎牛祭、盤王節、舜帝陵祭典、苗族趕秋、苗族“四月八”姑娘節、苗侗蘆笙節、大戊樑歌會、火宮殿火神廟會、安仁趕分社、敖山廟會等,還包括土家族、苗族節日、民間信仰、人生禮俗、消費習慣、生產商貿習俗等。

其中女書習俗是現在世界上惟一存在的性別文字——婦女專用文字。女書文字呈長菱形,筆畫纖細均勻,似蚊似蟻,民間叫它作長腳蟻字或螞蟻字,因其專為婦女所用,學術界便將其稱為“女書”。女書中的記錄的語言是女書流行地與眾不同的永明土話,它和婦女特有的婚嫁、歲時節日、廟會等民俗活動緊緊融合。

炎帝陵祭典文化歷史悠久,祭祀方式包括文祭、物祭、火祭、樂祭、龍祭等。民間祭祀長年累月不斷;官方的公祭、告祭從古代一直延續下來。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它已成為一個涵蓋宗教、文學、音樂、舞蹈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性文化載體。

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國和世界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它們既是湖南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也是珍貴的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省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多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文化主管部門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組織人員開展大規模的普查、收集、整理等工作,使許多留存於民間、瀕臨消亡的民間文化瑰寶被搶救性的記錄下來。

現有《湘繡》、《中國刺繡》、《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湖南音樂調查報告》、《灘頭年畫》、《寶慶竹刻》、《邵陽布袋戲》、《花瑤挑花》、《桃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粹——仙境餘韻》、《衡山地方影子戲》、《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湘西州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湘西州第一批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湘西州民間文學》、《湘西州民間美術》、《湘西州民間音樂》、《湘西州民間舞蹈》、《湘西州傳統戲曲、曲藝》、《湘西州民族絕技與民間體育民間知識》、《湘西州民間手工技藝》、《湘西州民俗》等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研究叢書已出版或即將編撰出版,使這些民間文化遺產又煥發出新的生命和光彩。

TAG標籤:文化遺產 湖南 物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