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盤點

貴州擁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人類的發祥地之一,雖然建省的時間不長,但是這一地區的文化早已形成,在經過漫長歲月的變遷,有的如今瀕臨消失。預示就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那麼貴州文化中都有什麼出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盤點: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史詩。它的內容包羅永珍,從宇宙的誕生、人類和物種的起源、開天闢地、初民時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遷徙、苗族的古代社會制度和日常生產生活等,無所不包,成為苗族古代神話的總彙。它分為四部分:《開天闢地》、《楓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

刻道
  “刻道”是苗語稱謂,即“刻木”或“歌棒”,漢語譯為《苗族開親歌》,是黔東南州施秉苗族酒歌的一種,因它的主要內容刻於圓形竹木之上,苗民們持棒而歌,故有此稱謂。“刻道”是居住在中國境內的苗族群體中,至今惟一保留的一種古老的刻木記事符號。它是迄今為止苗族最早的記事實物和該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

侗族琵琶歌
  侗族琵琶歌,是侗族民間流傳的融樂器、聲樂為一體的自彈自唱的說唱曲藝類音樂,因它是用梓木、梧桐、或杉木製作的琵琶作樂器伴奏而得名琵琶歌。侗族中琵琶,是侗族彈撥絃鳴樂器。侗族琵琶歌分佈於侗族南部方言地區,可分為抒情琵琶歌和敘事琵琶歌兩大類。其歌唱內容幾乎涵蓋了侗族各個方面,世代傳承,歌脈悠遠。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也是侗族人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優秀民族文化成果之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布依族銅鼓
  布依銅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擊樂器之一,屬於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它用青銅鑄造而成,常與嗩吶、皮鼓、大鑔、鐃鈸、鑼木棍混合敲擊吹奏,基本儲存著古代樂器的演奏風格,具有布依族的民族特色。

蘆笙舞
  蘆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節日、喜慶的主要舞蹈之一。但由於歷史上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等原因,相當一部分苗族村寨已失傳,現尚儲存蘆籤舞蹈較好的有交下、巫忙、黨道、南宮、反排、番召、革東、寶貢、檯盤等地。蘆笙與蘆笙舞舞在苗族地區的歷史源遠流長。

反排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是一個祭祀性舞蹈,源於祭鼓節,歷史淵源久遠,由原始圖騰信仰和萬物有靈的宗教意識發展而來,在反排苗寨反排木鼓舞已有四十五輩人,一千多年的歷史。

德江儺堂戲
  德江儺堂戲是一種佩帶面具演出的帶有宗教色彩而具有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的民族戲劇雛形,被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它始於商周時期,傳於戰國秦將司馬錯取巴楚國,開發烏江,實行屯兵時期。秦國的宮廷儺、軍儺、民間儺在這裡得到稽留和發展,有茅山教和師孃教兩派。表演的核心是“衝儺還願”、“酬神娛人”。

安順地戲
  地戲,俗稱“跳神”,是流行於貴州省安順市的地方戲,表演地戲大都在露天場所進行,無須舞臺,故稱“地戲”。明朝軍隊在貴州設有24個衛、26個守衙千戶所,其中安順有3個衛、2個守衙千戶所,史料上稱衛所軍士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戲也就隨之而出現了。

盤點: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2張

儺戲
  儺戲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是宗教文化與戲劇文化相結合的孿生子,積澱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間藝術。

木偶戲
  木偶戲,又稱為木偶劇、傀儡戲、人偶戲、人偶劇,是一種不以真人演出,而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它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是中國鄉土藝術的瑰寶。

彝族撮泰吉
  “撮泰吉”是一種古老的戲,戲中積澱著許多原始的成分,如模仿史前人類的裝扮、走路、說話、交媾等,引起了研究者的濃厚興趣。對於“撮泰吉”產生的年代,學術界有不同意見,我們認為它並非產生於某一時期,而是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形成的。

布依戲
  布依戲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本地人原稱布依戲為“土戲”,布依語稱“谷藝”。和其他某些戲曲一樣,先經過了唱曲階段、講唱故事、有伴奏樂、分角座唱,再由人物分場,加上動作表演,成為舞臺藝術。它是受漢、壯、苗族戲曲的影響,用布依語演唱布依族樂曲,在八音坐彈、板凳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思南花燈戲
  思南花燈戲,是貴州省思南縣土家民間歌舞藝術。思南土家花燈內容豐富,程式龐雜,有傳統的正燈,如“盤燈”、“開財”、“萬事興”、“說春”、“說十二花園妹妹”、“上香”、“打梁山”、“拜鬧子”等20多種。內容多反映土家人喜慶吉祥、歡度新春、借古喻今、勸人潔身自好、勤勞致富、吟花詠草、寄物抒情託志等。

侗戲
  侗戲是我國民間戲曲中的戲種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並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它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侗戲是民族民間戲劇藝術瑰寶之一。民族民間特色鮮明,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並且尚在發展之中,其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清新活潑,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布依族八音坐唱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布依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曲藝說唱形式,演出隊伍8至16人不等,所唱生、旦、淨、醜諸戲曲,不化妝。所謂“八音”,是指八種民族樂器,通常有笛子、簫筒、牛角胡、葫蘆琴、月琴、鼓、包包鑼、小馬鑼、木葉等,因其輔以說、唱做諸功和所奏樂器而得名,是布依族戲劇文化中的一朵曲苑奇葩。

苗繡
  苗繡是指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是苗族歷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苗族婦女勤勞智慧的結晶。主要流傳在貴州省黔東南地區苗族聚集區。雷山臺江等地的苗族服飾至今仍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傳統風格,精美絕倫的刺繡技藝和璀璨奪目的銀飾讓人讚歎不已。苗族服飾的刺繡工藝有其獨特性。

水族馬尾繡
  水族馬尾繡工藝獨特,刺繡製品十分精美,有媒體甚至譽之為“刺繡藝術的活化石”。在這歷史長河中,水族婦女發明了用馬尾製作刺繡的藝術。在傳統節日裡,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日活動,成了美麗動人的習俗。

苗族蠟染
  蠟染,古稱蠟纈,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苗族的蠟染藝術在中華民族的染織領域久負盛名、獨放異彩。蠟染也是貴州省丹寨縣、安順縣、織金縣苗族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苗語稱“務圖”,意為“蠟染服”。苗族蠟染有點蠟和畫蠟兩種技藝,從圖案上可分為幾何紋和自然紋兩大類。

玉屏簫笛
  玉屏簫笛,中國著名的傳統竹管樂器,以音韻清越,雕刻精美而著稱。是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是玉屏侗、漢、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發展的結晶。

TAG標籤:貴州 物質 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