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吹咔樂,大連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的古代鼓樂是相當流行並且歷史悠久,不過中國的古代由於受到地域的影響,加上那時候的資訊流通並不是十分廣泛。所以在不同的地方的人們形成不同的習俗文化。在大連民間就流傳著一種獨特的鼓樂演奏形式,相當具有大連文化特色。

大連非物質文化遺產:吹咔樂

大連吹咔樂,當地稱之為“咔戲”,是民間鼓樂中一種獨特的演奏形式。所謂“咔”就是演奏者用喉嗓歌唱,通過氣息和音訊來振動哨片,再由咔碗把聲音傳播出去的一種演奏方法。據大連現存的碑文記載,“咔戲”於明代傳入遼南地區,現流傳於大連市各鄉鎮,影響鞍山、遼陽等地,主要用於婚喪嫁娶、集會節慶時演出。

大連吹咔樂雖是鼓樂藝術的一部分,卻有著鼓樂藝術中一般器樂所無法表現的演奏難度,它要求吹奏與唱功的完美結合。由於吹咔時演唱者要歌唱,但不能張開嘴巴任由氣流通過,只能通過直徑約一釐米的咔唚子傳遞氣息,加之咔出的音又比在喉嗓裡歌唱低一個調,因而氣息太弱,咔碗傳出的聲音就達不到標準音高的效果,氣息過強,又白費了力氣,有窒息的可能。

所以,吹咔的關鍵在於氣息的調整與運用。為了使咔出的聲音更接近於戲文的唱腔效果,更具“唱”與“說”的意味,演奏者往往選用嗩吶哨子連線一截牛角或銅管,以手做共鳴箱來進行演奏,藉以改變傳出氣流的方向與大小,從而改變音訊與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