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紙馬舞文化

紙馬舞對壯族文化有深遠的影響。紙馬舞是壯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而且也是壯族人民一種美好願望的寄託。紙馬舞文化不僅融入了濃郁的宗教色彩,而且還帶著深厚的中華民族傳統的孝道文化。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紙馬舞文化吧。

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紙馬舞文化

文山壯族紙馬舞,是流傳於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馬關縣、硯山縣等地的壯族舞蹈,在文山市主要流傳於牛頭寨、攀枝花下寨、水車寨、禾木坎、新平壩一帶的壯族土支系布岱的居住區。

壯族紙馬舞歷史悠久,據記載起源於宋朝,是特定的歷史社會生活的反映,是社會存在的真實藝術的結晶,它在壯族舞蹈藝術的大家庭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價值,這不僅因為紙馬舞有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民族審美性,更有著深層的文化意蘊。

壯族先民崇拜祖先,深受道教影響,每當老人去世,均要組織喪葬祭祀活動,請舞隊跳紙馬舞,用來超度亡靈、安祖和驅鬼。紙馬舞一般由跳紙馬舞、舞獅子、趕小鬼等藝術形式進行綜合表演,因紙馬舞在整個活動中佔有突出位置,故稱紙馬舞。

最初,紙馬舞僅用於中老年婦女的喪禮上,後來演變為年節假日的娛樂活動。壯家中老年婦女過世後,孝女要請民間藝人表演紙馬舞,表達對親人養育之恩的感激和對死者品德的讚頌。在喪禮上,有的地方只跳紙馬舞,有些地方則與獅子舞同時進行。這一舞種已被批准列為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紙馬舞文化 第2張

紙馬是用竹篾紮成馬的形狀,再以紙裱糊繪製而成。紙馬有頭有眼有耳有嘴有身有尾卻無腳。舞前,舞者從紙馬的腹部空心處鑽入,把紙馬套在腰間,雙手提著紙馬的腰作舞。參加舞蹈者,多為八名成年婦女。其中,舞紙馬者兩人,舞大刀者兩人,舞小刀、舞鬼面具、舞手巾、舞獅子者各一人。

舞時,以單腳起跳,雙腳落地為基本動作。每當左腳起跳時,右腳向左前方側跨步,右腳起跳時,左腳向右前方側跨步。跳到第三拍子時,跨步的掌還要在地上點兩下。在繞場跳動時,戴鬼面具的舞者應與前後的舞者互相照應,起跳的左右腳和步伐都必須一致。

舞蹈中,馬對馬,獅子對手巾,鬼面對小刀、大刀對大刀,作互相拼鬥動作。舞紙馬者,還要依從步法、節奏、有節拍地左右搖動馬頭,讓兩“馬”作互相咬、踢、廝鬥。舞場上馬鈴叮噹響,灰塵四處揚,真如在戰場上打鬥一樣。

馬關縣的壯族跳紙馬舞,一般由二人或者一人來跳。舞者雙手提著套在身上的紙馬,圍著死者的棺材舞蹈。其動作以抖、踢、跳、轉為主,摹仿著馬抬頭、搖尾、踢腳等姿態繞圓圈。

文山壯族紙馬舞所蘊含的文化,是有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的。首先,可以清楚紙馬舞它是植根於文山壯族社會生活土壤中的,它是與壯族人民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的舞蹈文化,對於瞭解相近族群和其他族群的文化交流、發展、轉變及壯族民風民俗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其次,探尋文山壯族紙馬舞所蘊含的文化,有利於我們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以科學的方法去認識壯族傳統文化,以便更好地建構出既具民族性,又符合當今文化之形勢以及世界之潮流的壯族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