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雞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文化的出現是需要很長很長的積澱,文化的傳承是需要做很多的努力的。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對文化最大的尊重以及傳承。因為他有專門的保護和傳播機制。本期雞西文化將為大家介紹雞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秧歌。

雞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民族民間舞蹈中的大秧歌是雞西地區廣大的漢族人民逢年必扭、逢節必跳的一種傳統的舞蹈形式。

秧歌,是我國各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舞蹈形式。它的歷史悠久,早在漢代就有“百戲”,“百戲”中就有蹺技的形式,它就是秧歌的一種。宋代稱為“踏蹺”。到了清代以後才稱之為“高蹺”。南宋項朝宗就曾在他的《秧歌詩》序中說:“南宋燈宵舞隊之村田樂也,所扮有花和尚、花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漁婦、裝態貨郎、雜沓燈術,以博觀者三笑。”清繆潤紱光緒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在他著的《瀋陽百詠》中載:“元宵節近起秧歌,取笑群推江老婆(即老㧟),誰是主人誰是客,團團聽打鳳陽鑼。”雞西市的秧歌,由於這裡是各地方人口的雜居地,所以它在表演上和形式上融匯了各地之長,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它除扮有上述人物外,還有老漢背少妻、二人摔跤、三老婆打炕王、頂燈、撲蝶、旱船、獅子舞、老漢推車等。

但在所有的秧歌隊中,大都缺少不了“老㧟”這個風趣橫生的人物,老㧟在秧歌隊中常與“傻柱子”對舞,逗人發笑。她不論在化妝,還是舞蹈動作等方面都與秧歌隊中其他人物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首先看她的著裝,上身著古裝的又肥又大、寬邊鑲花的大襟襖,顯得與人體極不相稱;下身穿大褲襠式青絲褲,人未動褲子就帶三分抖,又紮上褲角帶,誇張得使人感到輕浮不穩重的樣子;鞋是納底上幫的,鞋面又是用雜色布條拼成的,又帶有幾分傻乎乎的樣子;頭上戴著黑帽、上面插著兩朵鮮豔的花,顯得老有少心、不倫不類、不大方。化妝,臉上撲滿厚厚的一層白粉、塗上通紅的嘴脣、描上不對稱的掃帚眉、臉上額頭畫著皺紋和老年人的線條、腮紅打成圓圈,紅白分明。最有民俗講究的、並帶有人物特徵的是臉上畫兩個大黑痣,一顆是在左眼角下方的滴淚痣,迷信傳說是該人沒有福氣,愛哭,家中總攤不幸的事,女人有這樣的痣,沒有人家敢要。(不是“剋夫”就是“仿子”)。

一顆是在右側鼻孔下,(這顆痣是此女人好吃、貪食、嘴黑、吃起來不管丈夫和兒女,這樣的女人誰也不敢娶),女出的兩個耳朵上各掛一個通紅的紅尖辣椒。有錢人家的女人是掛珍貴美麗的耳環,這是女人的一種裝飾品。可是老㧟扮成窮樣子,買不起耳環,拿兩個辣椒掛在耳朵上,從而引人發笑。再從老㧟的道具來看,一般是在左腕挎著筐,右手拿著一支二尺長的大旱菸袋,這是一種;另一種還有拿大蒲扇和棒槌的,右大襟掛著一個不成樣子的大手絹,等等不一。

對“老㧟”這個行當的稱呼,也有叫“醜婆”的,因她的衣著扮相而得此稱。

老㧟的動作常帶有即興性,比較隨意發揮,即自我賣弄、自我陶醉、又戲弄和挑逗別人。她與傻柱子逗眼,又與花公子嬉戲。在小場中也能參加撲蝴蝶的表演,又能單獨演唱“小老媽開坊”和對唱“鋸缸”等秧歌戲。她的總的動作是丑旦風格,給人以詼諧的感覺。她的“肩一端”、“腰一扭”、“臀一歪”,逢場作戲,有時還裝作羞羞答答的模樣,有時又嘻皮笑臉。她的基本動作是“扭、晃、浪、擺、蹦、眺、逗、甩”。用這些招徠觀眾的喜歡。老藝人常有把老㧟這個角色形容成“臭豆腐”,聞著臭,可吃著香。秧歌隊中,若只有漂亮的美女、公子,這似乎就有些單調乏味,加上這個醜婆,使美醜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就給節日的秧歌隊增添了一些色彩,給觀眾以樂趣。

“老㧟”表演時的伴奏音樂和整個秧歌隊音樂一樣,他的一切動作韻律都是在整個秧歌隊的音樂伴奏中進行,別無特殊音樂為其伴奏。如秧歌隊中常用的曲牌有《句句雙》、《大姑娘美》、《滿堂紅》等曲調,老㧟的動作就是按著這些各拍節的節奏即興發揮的,按照自己的藝訣,見縫插針地行進著、變化著。

總之,“老㧟”這個秧歌隊伍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她以醜取勝,她能在群芳之中爭香,能在眾美之中奪豔。讓人們在滑稽的丑角中尋求到美的享受。

你可能會喜歡:
  【城市文化】北京歷史文化知識大全
  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你知道嗎?
  舌尖上的美味:廣州特色小吃
  想面板好?吃對了顏值才能高

TAG標籤:物質 西非 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