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王氏大花燈,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浙江溫嶺石橋頭的上王村一帶,傳承著一種特大型的彩燈扎制技藝,每隔四年的元宵佳節舉行迎燈活動時,它就登場亮相,那就是名列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王氏大花燈,又叫做龍鳳花燈。那麼今天的民俗節日就為你介紹這一代代相傳的民俗技藝——王氏大花燈。

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氏大花燈

王氏大花燈也叫龍鳳花燈,是溫嶺市石橋頭鎮上王村代代相傳的工藝花燈,也是浙江省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其製作技藝屬於浙江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氏大花燈主要用於元宵迎燈活動,早在清末民國初就以“高、大、精”而名聞台州六縣。

王氏大花燈的製作歷史悠久,據傳始於康熙二十年,當時王氏公宗頌揚帝德聖恩浩蕩,製作八角大燈一盞在元宵夜供人觀賞;爾後又製作了一盞六角大燈,從此,王氏中就有了六角、八角兩盞大燈,六角大燈代表男性,花紋以龍為主;八角大燈代表女性,花紋以鳳為主。

其鄰族小家橋蔣氏公宗,以睦其鄰,亦以精巧獨具手藝製作出荷花燈一盞同賀。每逢迎燈時,都要施放焰火鞭炮、還要耍流星等,場面熱鬧非凡,民間有段順口溜:上王橋頭迎大燈,小家橋頭雪流星,楊家橋頭芥菜剝見莖,下黃橋頭度娘搶走無處尋。

嘉慶十六年(1811),王氏公宗惟恐後世遺忘花燈而使花燈得以稽考,在本族建宗祠立碑《兩保碑文》,現存於上王后山大花燈紀念堂內,碑上還留有清晰的“嘉慶十六年”、“迎燈”字樣,以勉世人將有關製作資料記載立冊,得以完整收藏於內。

王氏大花燈分為龍、鳳兩盞寶塔式的大花燈,形似寶塔,塔身有七層,每一層的蚤簷上下和燈壁四周都貼有各色各樣的鑿紙作品和人物花鳥畫,燈頂還有開啟的寶傘與特別誇張的葫蘆狀寶剎。燈體高度初為12—16米,後來發展到超過20米。

王氏大花燈的整燈由燈腳、燈身、沿池、胡羅、藍荷等五部分組成,燈體特高,劈篾、扎制、鑿紙、剪紙,技術性要求高。燈骨的選材用料特別講究,選生長期2—3年的槓竹(此竹產地是黃岩寧溪)而且槓竹要連根挖起,稍作修剪,放在室內陰乾,時間需一個月後方可用來扎架,耐火性極強

纏繞綁紮大燈竹架骨幹的苧麻繩,全部不打結,依據的古法是:先將糯米煮熟,放在毛竹筒等容器內,搗糊攪爛,使之成為糯米糨糊,再將苧麻絲成束塗抹上,作為繩子纏繞貼上在“扛竹”要綁紮的地方,等糯米糨糊幹後,這種繩子還有收縮功能,非常牢固

王氏大花燈手工製作工序複雜,以牛磨盤為腳,加壓石塊,外架竹製,苧麻系扎,架外表貼剪紙,燈架內設定游龍鬥獅、丹鳳白鶴之類工藝實件。由於王氏大花燈形體龐大,屬手工藝術,兩盞燈8個人僅扎制燈架需要50天完成,糊、貼、剪、刻畫30人需40天,所以兩盞燈40人蔘加需90天完成。每盞燈重達1000多公斤,在迎燈活動中,每盞扛燈24人,四角拉撩風繩12人,還要候補人員若干人。

王氏大花燈代表了群眾佛教信仰觀。花燈屬寶塔式花燈,塔身就有七重,依照佛塔製作,取其鎮妖避邪保平安的功用。同時也蘊含著乾坤和諧的人生觀。上王王氏大花燈每四年制作一次,從正月十四到十六向人們巡遊展示。按照當地傳統風俗,元宵節過後,就把大花燈焚燒掉,呈獻給“天庭”,以祈求天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