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你所不知道的德昂族民俗與風情

德昂族是中國眾多的少數民族之一,在哪裡有著最純樸的人民,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德昂族的傳統文化都是當地人民通過自身的智慧和勤勞積累而成,那麼,對於德昂族的民俗與風情你瞭解多少呢?下面的德昂族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你所不知道的德昂族民俗與風情

德昂族,有人口15462人。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其他分佈在盈江、瑞麗、隴川、保山、梁河、龍陵、耿馬等縣。與傣、景頗、傈僳、佤、漢等民族交錯而居。德昂族是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淵源於古代的“濮人”。史書中的記載的“茫蠻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國成立後稱崩龍族,1985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改名為德昂族。

德昂族居住分散,並與社會發展階段各不相同的漢、傣、景頗、佤等民族雜居。因此,受這些民族影響,特別是受傣族的影響較深,其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基本與傣族相同。德昂族喜吃酸辣,嗜喝濃茶,亦善於種茶,幾乎每戶都栽種茶樹,素有“古老茶農”之稱。擅長編制竹器和草排(用野生茅草加工成蓋房頂材料)和收集野生植物。製造銀器是德昂族的傳統工藝,在鄰近各族中很有聲譽。

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昂語支。有三種方言,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民族淵源德昂族是保山、臨滄、德巨集一帶最古老居民之一。德昂族的先民是濮人的一部分,最初居住在壩區和山區,農業和手工業都比較發展。至今潞西縣芒市河邊及軒崗壩等地,均有德昂族村落遺址。

據傣族父老相傳,遮放壩區的許多水田都是德昂族開墾的,到元末明初德昂族才被迫遷入山區。在今德巨集州高黎貢山西部的群山中,有許多引人注目的歷史遺蹟,如瑞麗縣孟修寨旁的古佛塔,南津裡附近的石鋪村道,以及山區發現的大片古茶林等,據說都是德昂族先人留下的遺蹟。可見德昂族是古代人口較多,經濟較發達的民族。後來,由於各種原因,德昂族的地位急劇下降,人口越來越少,降為德巨集地區受剝削壓迫最深、地位最低的民族。

居室文化
  德昂人的住房普遍為幹欄式建築,有較高的建築水平。住房的主要材料是竹子和木材,屋脊之上還裝飾有草制飾物,更是別有風趣。集體竹房建築在本世紀三四十年代,德昂地區仍保留父系大家族,同一父系祖先的有血緣關係的後代共同居住在一所大房子內。集體生產,共同消費。

解放以後儲存下來的最大一幢房子,長達50米,寬約15米,面積達750平米,一般大房子面積也在四五百平米左右。大家族逐步解體以後,有血緣關係以及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家族還有共住一所大房子的習慣,只是在經濟生活方面是各自獨立的。

個體家庭住房個體家庭的民居多為竹木結構、歇山式草頂的幹欄建築,平面多為長方形,但也有平面為半圓形,歇山式草頂呈弧形的,別有風格。幹欄式民居上層住人,下層作畜廄,有主副兩座樓梯。歇山式草頂為圓弧形的民居,當地又稱“氈帽形”,風格粗獷。民居構架為穿鬥式木樑柱,樓面、隔間均用竹片或木板鋪設。

山寨茶香
  茶葉是德昂族的命脈,
  有德昂人的地方就有茶山,
  神奇的《古歌》代代相傳,
  德昂人身上飄著茶葉的芳香。
  這是德昂人傳唱已久的古歌。

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飲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婦女,幾乎一日不可無茶,而且好飲濃茶。他們喝茶時,常常將一大把茶葉放入一個小茶罐里加水少許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時,將茶水倒在小茶盅裡飲用。由於這種茶非常濃厚,所以一般人喝了極易興奮,夜晚會徹夜難眠。而德昂人因經常飲用,卻喝上了癮,只要一日不喝,便會手腳痠軟,四肢無力。

你所不知道的德昂族民俗與風情 第2張

相反,如果在勞累之時煮一罐濃茶,喝上幾口,便立馬兒神清氣爽。茶,在德昂人的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德昂人講究“茶到意到”,賓客臨門,必先煨茶相待;走親訪友和託媒求婚時,必以茶為見面禮;若有喜事需邀請親朋光臨,一小包紮有紅十字線的茶葉便成了“請柬”;如兩人產生矛盾時,有過失的一方只要送一包茶,就可求得對方的諒解。可見,茶的作用是其他錢物無法替代的。

由於茶葉的這種特殊地位和作用,致使茶葉的消費量很大,因此德昂人家家戶戶都習慣在房前屋後、村頭寨邊栽上一片片茶樹。不僅解決了他們日常飲用之需,而且還是一項很好的經濟來源。長期以來,德昂人積累了開荒種茶的經驗,被周圍的民族稱為“古老的茶農”。

冠蓋式住房
  和南方許多民族一樣,德昂族喜居幹欄式竹樓。這種竹樓多用木料做主要的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樓板、晒臺、圍壁、門、樓梯等均用竹子為原料,房頂則覆蓋茅草。

德昂族的竹樓多依山而建,坐西向東。主要有正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形式。比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巨集地區為代表的一戶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樓。這種竹樓分主樓和附房兩部分。主樓呈正方形,樓上住人,分為臥室和客廳,供全家人起居、會客和存放糧食、雜物之用;樓下圈養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樓的一側,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腳碓。

這種竹樓外形別緻,美觀大方,據說很像古代中原地區儒生的巾帽。關於它的來源,德昂族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動人故事:諸葛亮當年率兵南征,來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襲擊,受傷遇險,幸得勇敢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諾相救,才得以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在短暫的接觸中,二人產生了感情。

當重任在肩的諸葛亮不得不辭別心上人的時候,便將自己的帽子留給阿諾作為信物。痴情的阿諾苦盼18年,等來的卻是心上人的失去的訊息。從此心碎腸斷的阿諾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頭,望著心上人東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電交加,大雨傾盆。雨過天晴之後,阿諾不見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卻出現了同諸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樣的房子,這就是德昂人後來居住的竹樓。

篾箍繞裙腰
  德昂族的服飾,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男子多穿藍、黑色大襟上衣和寬而短的褲子,裹黑、白布頭巾,巾的兩端飾以彩色絨球。婦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對襟短上衣和長裙,用黑布包頭,上衣襟邊鑲兩道紅布條,用四五對大方塊銀牌為鈕釦,長裙上織有彩色的橫條紋。青年人不論男女均喜歡佩戴銀項圈、耳筒、耳墜等首飾。

在德昂族的服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婦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習慣,姑娘成年後,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數個、甚至數十個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編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後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銀絲。藤圈寬窄粗細不一,多漆成紅、黑、綠等色。

有的上面還刻有各種花紋圖案或包上銀皮、鋁皮。這一獨特的習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纏腰”為飾習俗的延續。其來歷,傳說德昂族的祖先是從葫蘆裡出來的,剛出來的時候,男人們都長得一模一樣,女人到處亂飛,後來天神利用智慧將男子的容貌區分開來。男人們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蔑編成圈將她們套住,女人們再也飛不動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現在的腰箍,就是由那時的篾圈發展而來的。

從這個神話可以看出,腰箍的起源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象徵意義失去了,腰箍變成了一種裝飾品,成了一種美的標誌。德昂族認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緻,越說明她聰明能幹、心靈手巧。因此,成年婦女都佩帶腰箍並以多為榮。青年男女在戀愛期間,小夥子為了博得姑娘的愛,也往往費盡心機,精心製作刻有動植物圖案花紋的藤蔑腰箍,送給自己心愛的姑娘,於是腰箍又成了她們愛情的信物。

此外,在德昂族的飾品中,五彩斑斕的絨球也頗具特點。男子包頭巾的兩端、胸前,婦女衣服的下襬、項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墜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裝飾有彩色的絨球。這些絨球如同朵朵鮮花開放在他們的胸前和項頸間,鮮豔奪目,別具一格。過去,德昂族還有漆齒紋身之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馬、花草等動植物圖案或傣文經咒。

獨特的“潑水節”
  德昂族人民普遍信奉小乘佛教。每年除過“進窪”(關門節)、“出窪”(開門節)外,還要歡度潑水節。潑水節與傣族的潑水節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曆4月中旬左右舉行。臨近節日,人們忙著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龍、水桶等潑水工具。老年信徒們齊集佛寺,搭建潑水節時為釋迦牟尼雕像洗塵的小屋、架好水龍。水龍是由一根粗木頭雕鑿而成,長約四五米,彩繪一新,上有槽口。

潑水時,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為佛洗塵。然後,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手持鮮花,蘸水輕輕地灑向周圍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賀新年的開始。這時,人們開始興奮起來,紛紛互相祝賀新年,年輕人將水桶高高舉頭頂,將水滴灑在老年人的手上,祝願人們生活快樂、健康長壽。老人們則伸出雙手,將水棒在手中,口唸祝詞,為年輕人道喜、祝福。這種儀式之後,人們便以象腳鼓為前導,排成長隊,擁向泉邊、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潑水。

你所不知道的德昂族民俗與風情 第3張

潑水節既是德昂族人民歡渡新年的典禮,又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尋找心上人的好時機。但與傣族的“丟包”不同,德昂族流行一種贈竹籃子,並乘夜深人靜串姑娘時,將籃子分別送給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隻,要送給自己最喜愛的姑娘,以此表達自己的愛意,試探對方的反應。因此,這時每個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幾個竹籃,然而姑娘究竟鍾情於誰呢?這就要看潑水節那天姑娘背的是誰送她的那隻竹籃了。

到了這一天,姑娘們人人都背上了一個精緻美觀的竹籃,但究竟是誰的呢?這下可忙壞了小夥子們,他們睜圓雙眼,緊盯著姑娘們身上的竹籃,仔細辨認著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給她的那隻竹籃。對對情人相遇後,便互相盡情地潑水,嬉戲,以表達自己激動、喜悅的心情。潑水節上德昂族婦女往水龍頭裡倒吉祥水

節日風情
  德昂族的民族節日別具特色,是德昂族文化的綜合展現,其中傳統節日以採花節為代表,德昂族還有很多宗教節日。此外,德昂族的風情也饒有情趣,是理解其精神文化的一面鏡子。

傳統節日
  你在德昂族的傳統節日中,以採花節最為熱鬧。雲南省潞西縣三臺山一帶的德昂族,在清明日過採花節。節日清早男女老少便挎籃揹包,帶著樂器上山了,一路歌舞歡笑,與春天的氣氛和諧相融。滿山的鮮花五彩繽紛,滿山的笑語歡樂動人。休息時,青年男女敲起腳鼓,載歌載舞。人在林海花叢中,自然的美使人美得自然,一切都顯得那樣直樸真誠,純潔無邪。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很難體驗到那種脫凡超俗、心靈淨化的歡快。

下山時,人們的提籃和挎包中裝滿芬芳的鮮花。回到寨中,各家都用鮮花裝點房舍,屋裡屋外,花香襲人;整個村寨,花團錦簇。說實在的,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很難有這種“奢侈”的享受。採花節當天,親友拜訪時要互贈鮮花,表達友誼與祝福。情侶間相互送的花,那寓意就更濃更深了:願愛情象鮮花般美麗,願生活象鮮花般芳香;花香從山上飄到山下,幸福從我家傳到千家。

宗教節日
  “賧佛節”“賧”是祭獻、禮佛、施捨的意思。節期傳承文學故事及天文曆法、醫學知識等。節日裡各村寨佛寺中的佛爺、和尚相互邀請對方到自己寺中誦經,加強交流與聯絡。民間舉辦大型“趕擺”(集市)活動,夜晚燃放煙花爆竹和孔明燈,還有賽鼓及歌舞娛樂。

關門節
  “關門節”,又稱“進窪節”,在傣歷每年九月十五日舉行,由此日開始的3個月是小乘佛教的安居齋戒期。佛徒不得外出遊蕩,僧侶在寺中淨居修學,接受供養;信眾到佛寺靜坐參佛,聽佛爺講經說法。傣歷九月十五日相當於農曆芒種日,正是傣族地區的雨季,民間停止娛樂,集中精力忙生產。

開門節
  “開門節”,又稱“出窪節”,時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是關門節齋戒期滿的日子。傳說這天是佛到西天講經3個月重返人間的喜日,所以各村寨要舉行盛大慶祝。人們除到佛寺賧佛及懺悔外,主要是盡情歡樂。因為農忙已過,所以民間探親訪友的、年輕人談情說愛的、遊山玩水的、訂婚娶親的都重新熱鬧起來。

TAG標籤:民俗 德昂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