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歷史文化差異之石獅喪葬

喜事是熱鬧的,喪事是莊嚴的,自古都是恆定不變的原則。不管是喜事還是喪事,在人們心中都是相當重要的。中華民族文化眾多,各民族的習俗都不一樣。地域的不同也會導致習俗的不同。下面一起來民族文化裡看看石獅喪葬吧。

歷史文化差異之石獅喪葬

喪家門口懸掛白布,門上貼白色輓聯;分派堂親到諸親戚家“報喪”。被報親戚,應給報喪者一杯清水,讓其嗽上一口,餘者倒掉以示添“彩氣”。

老人去世後,多在翌日由“土公”將屍體抬移入棺,並用冥紙、面巾填塞“壽內”,然後封棺釘蓋。其時,道士做法事,嗩吶哀鳴;倘有生肖與死者相剋的,應自迴避,以免衝煞。倘為婦女去世,應待其孃家親眷觀看後,方可入殮。

入殮後,即將死者用過的衣物,草蓆等物送至村外荒郊焚燒,俗稱“送草”或“送腳尾”。

“送草”後設置靈堂,堂上立置紙龕和死者遺像,靈柩停放堂中,四壁列置親友送的挽幛、花圈。就近另設“丁憂所”,接待親朋故友及有關人士弔唁。親友鄰居的賻儀,俗稱“金銀禮”,由族親專人簽收。守靈時日少者1晝夜,多者3~7日。守靈期間,每早由媳婦、女兒在龕前哀號;崇佛通道者大多還“做功德”,請僧道擺神壇,做法事,超度亡靈。

出殯時,棺夫先把靈柩移至宅外開闊地,孝男孝孫跪列兩旁。孝眷跪地哭挽,行過“棺前祭”,送葬隊伍徐徐行進,鑼鼓陣陣,哀樂齊鳴,哭聲悽切。出殯隊伍前面、左右均有數人沿途“壓金銀”、鳴放鞭炮。有的還特製一面“靈旌”,由族中命相最好的年青人騎馬執旌於佇列之中。同時,聘請一位武官騎馬殿後。

靈柩抵達墓地,先祀“后土”,再行墓前祭。諸禮完畢,棺木落土,孝眷以喪服掬土一?,依次繞墓地一週,徐徐將士撤入墓中,俗稱“帕土”。此後即由送葬族親鄰里合力封蓋墓穴。爾後,送葬隊伍紅燈前導“歸虞”,俗稱“返主”。喪家設宴饗客。“返主”後,立紙龕滿7日,即行“倒龕”,把廳堂中之紙龕焚燒。喪事完畢之後,喪家要以鹹煎、粽子(後改為鹹糕子及飲料)答謝親友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