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門巴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保護現狀

門巴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通用藏語,沒有本民族文字。但門巴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類別較多。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門巴族文化中瞭解關於其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哪些,保護現狀如何?

門巴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保護現狀

一、門巴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狀況
  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門隅地區以及墨脫、錯那、隆子等縣。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門巴族總人口為0.89萬人,是我國22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

門巴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按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我國政府關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規定,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民間文學類
  由於沒有文字,門巴族的民間文學通過口耳相傳的形式流傳下來,因此口承文化非常發達。其主要神話傳說有《鎮壓妖女》、《吉薩格來戰妖魔》、《房脊神》,講述娘江曲、達旺曲和普龍曲的《三兄弟河》、《那嘎湖》,講述空心母卻吉桑姆和獵人冬頓的《卻吉桑姆和冬頓》、神奇木匠《皮休嘎木》、《白馬兄弟與色》、《色目人鎮妖》、《遺留下來的號角》、《馬桑爾辛格烈學僧除妖》,頌揚行善積德、鞭撻貪慾的《湯科嘎布當上吉波(國王)》、《她為一袋麝香喪命》等,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神話《猴子變人》。門巴族民間文學中還有大量動物故事,比較著名的有《聰明的小鳥》、《野雞和烏鴉》、《貓喇嘛講經》、《杜鵑、啄木鳥和斑鳩》等。

門巴族民間敘事詩《太波嘎列》是講述門巴族牧業始祖太波嘎列的英雄史詩。全詩共分14章,分別是《召喚歌》、《神牛歌》、《引牛歌》、《牧牛歌》、《四美歌》、《四飾歌》、《搭帳篷歌》、《搭灶歌》、《栓狗歌》、《擠奶歌》、《打酥油歌》、《遷徙歌》、《歡歌》、《誦歌》。從人們對太波嘎列的祈求開始,接著敘述了神牛的降生、牽牛、牧牛、搭賬篷、修爐灶、拴狗、擠奶、打酥油、遷牧場等,全面而又生動形象地反映了門巴族牧業生產的過程。

門巴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保護現狀 第2張

2、民間音樂類
  門巴族的民間音樂以抒情民歌著稱,歌體主要有薩瑪體、卓魯體、加魯體和喜歌體。抒情民歌主要有薩瑪酒歌和民間古典情歌兩類。

薩瑪酒歌是用薩瑪曲調歌唱的抒情酒歌,薩瑪歌體因為最早產生於薩瑪地方而得名,多用於節日、酒會、婚禮、遠行等喜慶和歡樂的場合,反映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歌詞生動有趣,曲調歡快高昂,手法靈活,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薩瑪歌體分為獨段體和多段體兩種,以多段體居多。多段體酒歌每一首包括的詩段數目多少不定,通常是三段一首。但在一首詩中,每一段的詩行數目是一致的,比較多的是三行或五行構成一個詩段。每一詩行多由九音節或六音節構成,形成等音節句式。它的節奏主要是通過停頓來體現。

門巴族民間古典情歌的曲調固定,填詞歌唱,具有很強的音樂感,每首都是六言三頓,絕大部分作品是四行一首,極個別為五行、六行或八行一首。

倉央嘉措情歌是門巴族民間古典情歌的代表。現在,情歌仍然是門巴族青年男女抒發感情、互示愛慕之情的主要形式。

“東三巴”是墨脫門巴族中流傳的一種古老曲調,此種曲調渾厚古樸,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點,相傳為門巴族從竹隅遷往墨脫時帶來的,內容極其廣泛。由於藏族歌舞的廣泛流傳,會唱“東三巴”曲調的人正在逐漸減少。

門巴族主要用“裡令”(雙音笛)、“塔阿讓布龍”(橫吹五孔笛)、“森薩讓布龍”(豎吹五孔笛)、“基斯崗”(竹口琴)、“比永”(牛角琴)等傳統樂器和鼓、鈴、鈸、長號、海螺號等藏傳樂器演奏民間音樂。

3、民間舞蹈類
  門巴族舞蹈可以分為宗教舞蹈和習俗舞蹈兩類。門巴語稱宗教舞蹈為“巴羌”,是跳神舞,大多以模擬鳥獸形象為主要內容。主要有“謝羌”(鳥舞)、“角包羌”(牛舞)、“帕羌”(豬舞)、“東金羌”(牛豬舞)、“甲窮羌”(大鵬舞)、“麥榮羌”(犬舞)等。

還有集體鬼舞“列恩羌”,巫舞“東德羌”、“潘羌”、“枕羌”、“阿羌”、“噴任羌”等。習俗舞蹈有“頗章拉堆巴”(賀新房)、“旺久欽波”(人種的權威)、“嬉戲舞”、“犛牛舞”等。

門巴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保護現狀 第3張

4、傳統戲劇類
  門巴族民間戲劇俗稱門巴戲,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淵源於宗教跳神的門巴儺戲,如演出時間為半天的《中索羌》;二是在神話傳說、民間歌舞和宗教跳神基礎上產生的戲劇形式,如要連續演出兩天的《噶瑪如巴斯朗巴多》;三是借鑑、吸收藏戲藝術養料而形成的門巴戲劇,如《諾桑法王》,還有門巴族僧人創造的《卓娃桑姆》等。

門巴族傳統戲劇最為著名和古老的是《阿拉卡教父子》,共分為五場:第一場“降魔”;第二場“興旺”;第三場“人間”;第四場“出獵”;第五場“地獄”。演出以歌舞為主,可以說是一部古老的歌舞劇,是門巴族文化形態的綜合反映。

5、競技類
  門巴族的傳統競技節目有“米嘎巴”(射箭)、“龍普勒”(抱石)、“德過爾”(投石)、“白達普”(摔跤)、“曾林巴”(跳高)、“林邦”(跳遠)、“若安布”(攀藤索)、“棉達加”(打火槍)等。

6、傳統手工技藝類

門巴族所居住的地方林木茂密,盛產木頭和竹子,人們就地取材,製作各種生產生活用品,練就了製作木器、竹器、石器和造紙等絕技。

門巴族製作木器的歷史非常悠久,主要產品有木碗、木桶、木盆、木箱、木櫃、木床、木桌、馬鞍、馱鞍等,其中以木碗的製作最為有名,用硬木頭的樹根瘤加工製成,工序非常複雜,要經過選材、製坯、定型、加工四道工序,製作起來難度很大,對製作者的要求很高。

木碗按其質量依次分為“雜木雅”、“果拉”、“索果爾”三等。門巴族木碗從古到今被西藏各族人民廣泛使用,社會需求量很大,湧現出了一批技藝高超的工匠,噶爾拜·白瑪老人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門巴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保護現狀 第4張

門巴族的竹器在西藏也非常有名,其中以“邦窮”最為有名,這是一種用來盛東西的扁圓形的篾盒,製作非常考究。門巴族還擅長藤編,著名的墨脫藤網橋就是代表。

造紙是門巴族的傳統手工業,他們利用豐富的造紙資源製作出了質地優良的土紙,非常適於印經文,全部供西藏各大印經院使用。

除此之外還有石鍋的製作技藝,現在很多門巴族家庭都收藏有祖上遺留下來的石鍋。

7、民俗類
  門巴族的節慶活動可以分為宗教節日和民俗節日兩類,宗教節日有每年藏曆4月15日的“薩嘎達娃”節,舉行祈求豐年的祭祀活動。門巴族的年節活動有兩個,一個是“洛薩”,即藏曆新年;一個是“糾尼巴洛薩”即12月新年,錯那門巴族過“洛薩”是從每年藏曆的元月七年級開始,到元月15日結束,時間與藏區相同,慶祝活動亦相似。墨脫門巴族則要過“洛薩”和“糾尼巴洛薩”兩個年節,並以後者最為隆重。

二、門巴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就

黨和國家一直非常關一心門巴族,重視對門巴族民族文化的搶救和扶持,做了大量的工作。

保護對策:
  1、發揮西藏高等院校的既有優勢

2、加大宣傳力度,努力培養門巴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3、進行合理引導,加大經費投入

4、保護門巴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尊重門巴族的傳統文化,突出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