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表演為輔,河南墜子是什麼:以說唱為主

說起中國的曲藝文化啊那可是說與說不完,先不說中國我的戲劇裡的核心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為什麼呢既然是中國的五大戲劇那肯定是被大家所瞭解了,今天小編要說點不一樣的,什麼呢,就是是河南墜子文化,希望大家喜歡。

河南墜子是什麼:以說唱為主,表演為輔

河南墜子源於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藝道情、鶯歌柳、三絃書等結合形成的漢族曲藝形式。約有一百多年曆史。流行於河南、山東、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樂器為“墜子弦”(今稱墜胡),且用河南語音演唱,故稱之為河南墜子。

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棗木簡板,邊打邊唱。也有兩人對唱的,一人打簡板,一人打單鈸或書鼓。還有少數是自拉自唱的。唱詞基本為七字句。伴奏者拉墜琴,有的並踩打腳梆子。初期大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員演唱長篇。現代題材曲目都是短篇。

河南墜子是一種比較獨特的曲藝形式,俗稱“河南墜子書”、“簡板書”或“響板書”,因使用河南墜子弦(又名墜琴)伴奏而得名。它流行於河南等中原地區和華北的部分省市。

河南墜子的前身是流行於河南的道情和“鶯歌柳”兩種曲藝形式。從清代末葉開始,兩個曲種的藝人逐漸合流,在音樂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特別是鶯歌柳的伴奏樂器小鼓三絃被改制成墜胡以後,改彈撥樂器為弓弦樂器,伴奏旋律起了根本性的變化,促成唱腔音樂的重大變革,“溜腔”(俗稀“哼弦子”,起腔之前使用)的使用就是曲型成熟的表現。新的唱腔和音樂結構的出現,是河南墜子形成的標誌,其時約在1900年左右。

河南墜子在形成過程中,以新鮮活潑的特色,吸引了不少三絃書和山東大鼓藝人蔘加到改革創造的行列中來,使河南墜子增加了大量曲目,豐富了演唱技巧,促使這一新興曲種日益成熟,並迅速流傳到鄰近的山東、安徽。民國初年傳入北京,20世紀20年代傳入天津、上海、瀋陽,30年代傳入蘭州、西安,40年代傳入武漢、重慶,香港等地,成為中國流行最廣的曲藝形式之一。

辛亥革命後,隨著男女平等思想的不斷深入人心,河南墜子表演開始出現了女性藝人,已知最早的一批女藝人為從開封相國寺出道登場的張三妮和尹鳳寶等。她們的出現及家班的形成,使得河南墜子的表演在通常的自拉自唱之外又出現了男拉女唱或男女對唱的方式。

1913年,河南墜子出現了第一位女演員張三妞,隨後又出現了喬清秀、程玉蘭、董桂枝三位名家。女演員的出現,促使河南墜子擴充套件了唱腔的音域,改革和豐富了唱腔的旋律,伴奏技巧也有所提高。不久河南墜子即傳入京津等大城市,影響也隨之不斷擴大。

【結束語】20世紀30年代末期,在河南的南樂、大名和清豐一帶享名的喬利元和喬清秀夫婦應邀赴天津演出,董桂枝、程玉蘭等名演員隨後而至。她們在天津坐場演出又灌製唱片,影響日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