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列表

瞭解中西方飲食結構差異

在中國南方大多數人的主餐都是米飯,而在北方大多數都是麵食。而在國外跟我們又是有著很多不同,在國外或許有著外國人吃米飯,但你一定不會看到他們提著20斤的大米扛回家。本期西方飲食文化帶你瞭解中西方飲食結構差異。

瞭解中西方飲食結構差異

飲食與文化密切相關,不同的民族和國家締造了不同的飲食文化,所以飲食文化具有濃郁的民族性和多樣性的特點。中國與英美國家對飲食的觀念、烹飪方式、菜式命名、宴會禮儀及餐具等方面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中國人把美食當作一種感性的藝術追求。在中國的烹調術中,對美味的追求幾乎達到極致,力求將食品的味道做出名堂,弄出特色,追求的是一種視覺、味覺上難以言傳的“意境”,而對食物的營養搭配不太注意。西方是一種理性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在攝取食物的時候,基本上是從營養學的角度理解食物的。

注重採用新鮮原料,強調在烹調過程中保持原有的營養成分和原有的味道,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美觀,要求服務質量,追求菜餚原料的形和色等方面的搭配,但是在滋味上各種原料都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注重營養的搭配、卡路里的供給。

中國人在品嚐菜餚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一下什麼叫“好吃”,為什麼“好吃”,“好吃”在哪裡,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然是很難涵蓋得了的。

飲食方式也即怎麼吃的問題,在這一點上,中西方存在明顯的差異。在中國無論是家庭用餐還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圍坐,共享一席。人們相互敬酒、勸菜,要藉此體現出人們之間的相互尊敬、禮讓的美德以及和睦、團圓的氣氛。特別是在各種年節裡,更是借飲食而合歡。

這種會食方式,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傳統,它是以氏族宗法觀念為基礎的。會食方式首先在家庭及家族中普遍存在,繼而推廣到家族之外。中國人常通過這種用餐方式來教化和表達各種“禮”,來反映長幼、尊卑、親疏、貴賤等關係以及交流感情

由於這種圍坐共飲的方式迎合了傳統家族觀念,客觀上起到了維護家庭穩定和促進家庭成員團結和睦的作用,所以長久地流傳下來。閤家老小,歡聚一堂宴飲也確是一種天倫之樂。但同時這種用餐方式也有它的弊端,主要是不講科學、不衛生,浪費也很大。現在,人們已逐漸認識到這種弊端,開始改革,如我國的國宴已實行了分餐制,但在全社會尚有待於普及。

西方人習慣於分而食之。在西式宴會上,雖也圍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單盤獨碟的。西方分餐制中最典型的一種形式,就是自助餐。就餐者各取一套餐具,從已準備好的食物中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動。這種用餐方式不僅可以充分滿足個人對食物的喜好,還便於社交,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與資訊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將所有的活動公之於眾。

所以在西式飲宴上,食物只是一種手段和陪襯,而不是全部的目的,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這種用餐方式充分體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強調了個人的獨立和自主。在這一點上與中國的大一統文化模式是截然不同的。特別是自文藝復興運動以來,西方社會大力提倡平等、自由、人權、個性解放等精神,使人的個性及自由意識得到極大的張揚,造成了一種強調個性自由發展的文化環境。

更重要的是,這種用餐方式文明、衛生,符合科學精神。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

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嚐的物件,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範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