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列表

各地臘腸香,小寒吃什麼

2018年1月5日是我國民間的小寒節氣,此時全國大部分地區已是土壤凍結、河流封凍、大風降溫的嚴寒時期,民間在此時有食補之俗,而因為年節將近,亦有不少家庭正在備辦年貨,臘腸就是必不可少的年味美食。小寒時節,各種不同風味的臘腸可以嚐起來了,那麼就讓飲食文化為你介紹。

小寒吃什麼 各地臘腸香

據考證,香腸起源於公元前3000年,起初香腸是選用邊角料的碎肉,脂肪或者內臟,新增鹽和香料製作而成,其中鹽和香料主要功能是防腐。這種便攜、耐儲存的美食出現之後漸漸成為人們日常飲食,隨著各地物產、氣候條件和飲食習慣演化出各種原料、風味不同的品種。

香腸以及臘腸絕非我國特有,僅在德國,就有大約1500種不同種類的香腸。並且與一直以來“西方人幾乎不吃動物內臟等邊角料”的刻板印象不同,西方有不少香腸是用動物內臟等作為原材料的,蘇格蘭哈吉斯肉餡羊肚香腸、葡萄牙埃武拉香腸、德國血腸等即是例子。

不單是在我國,在歐洲等國家儲存食物的方法也是一樣的。據不完全考證,用鹽醃魚比醃肉更古老。醃鱈魚是中世紀代表性產品,並且在歐洲及奴隸交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主要因為它是一種廉價的食物來源。

直到約1800年前,儲存食物意味著用鹽醃,而食物的儲存對於保障人們的飲食至關重要。隨著食物儲存手段的進步,尤其是冰箱出現之後,鹽作為防腐劑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幾乎僅僅是用來調味。

但人們的味蕾已經習慣了這些用鹽作為防腐劑儲存食物的味道。即便現在隨處可見新鮮的蔬菜和肉類,人們仍然在吃這些醃製食物,這些食物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味蕾的需要。

在我國,這種味道構成了大多數人記憶中“年”味的重要部分。我國各地的臘腸製作,都沿襲了古代以鹽、糖等醃製方式來儲存食物的方法。

廣式臘腸
  臘腸中廣式臘腸最為普遍,口味偏甜透著鮮味,入口時還能嚐到微微酒香,調和了南北食客的味蕾,堪稱臘腸界的傑出代表。廣式臘腸之製作,選用一定比例的肥瘦肉切碎和勻,拌以白糖、食鹽、生抽、味精,入腸前灑上白酒,捆紮後自然風乾至適度,成為當地家家戶戶冬季必備美食。

川味臘腸
  川味臘腸以肉類為原料,經切,絞成丁,配以輔料,灌入動物腸衣經發酵、成熟乾製而成,其口味麻辣,外表油紅色,色澤鮮豔,切開後紅白相間,辣香撲鼻。食用方法多樣,可蒸食、炒食、泡湯煮麵等。

哈爾濱風乾腸
  哈爾濱風乾腸,顧名思義是灌好的腸經過風乾製成。個兒要比紅腸纖細,樣子和製法都和粵式的“臘腸“有異曲同工之處,味道也和臘腸有點象,其口味更偏向鹹,口感又硬又韌,很有嚼頭,是受到北方群眾喜愛的零食

TAG標籤:小寒 臘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