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二十四節氣/列表

冬至吃湯圓還是吃餃子 北方餃子 南方湯圓

每一個地區對於一個節氣的到來,都是有著不同的一種影響存在的,其中也包含著一些不同的風俗文化傳承,那麼在冬至節氣到來的時候,吃餃子和吃湯圓是什麼樣的一種選擇呢?這個時候涉及到的是地區的差異,還是其中所包含的一些文化差異呢?

冬至吃湯圓還是吃餃子 北方餃子 南方湯圓

冬至吃湯圓習俗

冬至節氣的時候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徵,現在主要是在南方地區吃湯圓習俗較多一些。

冬至吃餃子習俗

冬至節氣吃餃子是為了紀念張仲景,他是南陽稂東人,他著作了《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現在主要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流傳較廣。

冬至的其他習俗

1、祭天

在古代的漢代的民間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皇帝要於此日祭天,群臣也互相祝賀。此習俗一直延續至清代,成為在冬至日必須舉行的一種儀式。

2、數九九

民間把冬至義稱為作“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為一個“九”,共分成9個“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後便進入春天。冬至之後數九九在全國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們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物特徵、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各種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