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北京文化十大特色你知道多少?

北京是有著三千年歷史的世界名城,北京的文化也傳承多年,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北京文化有著它自己獨特的文化元素,今天的北京文化為大家帶來北京文化的十大特色,一起來看看吧。

北京文化十大特色你知道多少?

1、地理環境特色:溝通與交流、雄踞北國,四通八達
  北京地處燕山南麓,西擁太行,東臨渤海,南壓華夏,雄踞我國北方;同時還有歷代建造的萬里長城,重關峻口,“東西千里,山峻相連”。更為重要的是,北京地區地處我國三大地理單元——東北大平原、華北大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交接點上,“東西貢道,來萬國以朝宗”,成為溝通三大地理單元的中間站,也是幾千年來中原農耕文明與歐亞草原文明碰撞、融合的最前沿,從而導致了中原農耕民族與蒙古草原民族以及東北民族的衝突與交流、統一與融合,使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逐步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民族環境特色:從衝突、交融走向統一
從你死我活到同舟共濟,榮辱與共、北京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原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交界處,是華夏族、漢族和北方少數部族共同生活的地區。自夏代開始,中國進入了青銅時代。這一時期的北京地區居住著多個族群,呈現出明顯的地方特色。周朝時,北京地區得到一定的開發,燕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但多民族和平共居,則是這一地區民族關係的基本特點。

秦始皇統一中國,薊為廣陽郡治所。為防禦北方匈奴人南侵,秦朝修建了萬里長城,薊成為北方的軍事重鎮。自漢至隋,此地或為燕王、廣陽王封地,或為幽州。隋朝時曾改名為涿郡,隋煬帝修通大運河,涿郡成為運河的北端,從此進一步促進了這一地區的發展。隋煬帝三侵高麗,薊成為兵馬糧餉集結之地。唐太宗東征,也是在薊城南郊誓師。後來安祿山出任范陽(即幽州)節度使,正是依靠這一地區的經濟、軍事實力發動了安史之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和北京地區的歷史程序。此後,這一地區成為漢族、突厥、契丹、奚、末曷、室韋、高麗、回紇、吐谷渾等各族人民生活和勞動的地方。

自五代、宋朝時起,中國封建社會進入後期,中原王朝勢力衰弱。與此相反,北方、東北方的少數民族卻相繼發展壯大起來。遼南京是在唐幽州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社會發展程度、繁華富庶居遼五京之首。而以南京為代表的燕雲農耕區,不僅是契丹“番漢分治”的統治中心和貿易中心,也是契丹人汲取漢族文化,南下逐鹿中原的基地。遼南京傳統的生活方式滲入契丹草原文化的因素,產生了面貌一新的城市文化。隨著南京在契丹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作用與影響也由地區性的行政首府逐步向全國性的政治中心過渡。

1153年,金海陵王完顏亮遷都北京,改稱中都。女真人分批遷入中都和中原漢地,與原遼、宋各族雜處錯居,逐步漢化,接受了農耕地區的生產生活方式。海陵王遷都中都促進了當時的改革,也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從而為北京成為全國的首都奠定了基礎。

元朝與清朝也都是我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他們要想有效地統治全國,必須與漢族的統治階級結成聯盟,並且不能以他們的龍興之地作為全國性的首都,無論是東北的會寧府、瀋陽,還是漠北、漠南的和林、開平,都不足以成為進一步發展的多民族國家之都;甚至河南的開封,江蘇的南京也不能很好地完成勾通南北、團結各族、統一全國的任務。850餘年的歷史證明,只有北京才是最合適的“民族融合,祖國統一的中華之都”。

3、城市建築特色:漢製為主,聯合共建、中軸佈局,象天法地
  董家林古城是北京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古城址。戰國時期,七雄之一的燕國統轄疆域達到極盛,商貿經濟遍及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薊城是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當時中國的名都。從薊城到廣陽郡再到幽州,其城市建築主要受中原的影響,基本上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城市,它為遼代南京城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1938年,契丹(遼)升幽州為南京,拉開了北京都城歷史的序幕。1151年,海陵王下詔遷都,令張浩等在燕京故城的基礎上,參照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改造、擴建新都城。1153年三月,海陵王正式遷都燕京並更名為中都。為對新都起到固本培根的作用,1154年又將金祖宗陵寢遷於中都。海陵王遷都不僅是北京建都之始,客觀上也適應了經略中原和民族融合的需要,對金的發展和燕京地區的開闢具有積極意義。

十三世紀中葉,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統一了中國,至元八年(1271),正式建國號為大元,次年,改中都為大都。從此,大都城就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而聞名於世。大都的總體佈局,採取了傳統的以宮為中心的分割槽規劃機構形式。在規劃格調上,則因據太液池和積水潭確立宮及主體市的規劃位置,形成了宮南市北的格局。元大都的規劃與佈局在一定程度上把儒家政治理想藍圖付諸實現,即: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左祖右社,面朝背市。北京舊城的城建規劃是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經典之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併為世界所少見。它突出反映瞭如下幾大原則:

辨方正位,為天下本;中軸佈局,左右對稱;象天法地,敬天法祖;陰陽八卦,天地相合;龍的世界,君權神授;陰陽五行,象形化生;城門宮殿,取意乾坤;九壇八廟,陰陽相交。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成祖朱棣於永樂十九年(1421)正式遷都北京。從此,中國的中央王朝數百年來定都於此,北京的都城文化日益走向成熟與繁榮。為營造帝都北京,明朝疏浚了連線江南的大運河,水陸交通更加通暢,各地的商品和物資川流不息地運到北京,北京成為全國物資交流的中心。京城逐步形成獨具東方神韻、富麗繁華的大都市。滿族入主中原,建立起空前大一統的專制帝國,北京成為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政治中心,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中心。康雍乾時期的北京是當時聞名世界的富庶、繁華、壯美的大都市。

北京文化十大特色你知道多少? 第2張

4、宗教文化特色:海納百川,眾教並存,和諧共居,取長補短
  應有盡有、和諧共存,是北京地區宗教文化的一個基本特點。佛、道、儒三教合流,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含天主教)、薩滿教、摩尼教乃至民間信仰的小宗教等,在北京地區都可以找到相應的建築或一定的遺蹟。

魏晉時期,佛教開始傳入薊城地區,薊城成為佛教重要的聚興地。契丹族原來信奉原始的薩滿教,隨著王權的確立和統治的需要,佛教在遼地有了更廣泛的傳播。從元朝成吉思汗、忽必烈起,就尊重各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允許各種宗教在元朝的首都自由收徒傳教,自行建築廟堂、宮觀、禮拜堂和清真寺等,它們是北京地區民族交融及中外交流的歷史見證,也是相容幷包的中華帝都文化的文物遺存。它促進了宗教文化的繁榮。比如邱處機倍受成吉思汗賞識,雪山歸後,賜居燕京太極宮,即今白雲觀內的邱祖殿。

東嶽廟是道教正一派在華北地區的第一座大型道觀。後來,忽必烈尊八思巴為帝師,將藏傳佛教薩迦教奉為國教,在北京建造了白塔寺等藏傳佛教寺廟。而居庸關券洞、券面及券頂刻有佛教題材的浮雕,券內壁上刻有6種文字的宗教經文。護國寺金剛殿、香山臥佛寺銅臥佛、雙塔慶壽寺出土的海雲碑則反映了元代佛教的興盛。景教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元代稱其教徒為“也裡可溫”。房山十字寺遺址是目前中國現存的唯一景教寺院遺址。牛街禮拜寺為元代伊斯蘭教在大都活動的中心,也是北京目前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清真寺。

明朝的北京,一如前代,多種宗教盛行。清代統治者對宗教的政策也是相容幷蓄,寺廟宮觀遍佈京城內外。對藏傳佛教尤為尊崇,興建了許多喇嘛廟。其中雍和宮是北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廟宇,是蒙、藏地區活佛僧眾在京禮佛的主要寺院。伊斯蘭教建築則有東四清真寺,馬甸清真寺。天主教建築有南堂、東堂、北堂、西堂等。在北京的歷史上,雖然也曾經出現過佛、道之爭,但北京地區的各教各派基本上是相安無事,互相尊重,互不干預。宗教與民族之間的互相尊重、交流、融合,應該是解決民族矛盾、宗教衝突、建立和諧社會的比較理想的辦法,北京地區宗教與民族的和諧相處的歷史經驗值得認真總結。

5、民俗風情特色:多元化、多層次,四方會同,垂範九州
  從語言文字到生活方式,從日常禮儀到婚葬嫁娶,從民俗信仰到年節禮俗,北京地區一直經歷著矛盾與衝突,交融與改變。進入北京地區的各個少數民族面臨的是漢族長期生活和統治的汪洋大海,一般都像女真人那樣“浸忘舊風”,“惟習漢人風俗,不知女真純實之風。至於文字語言,或不通曉。”軍事力量強大的征服者最後被農業文化、儒家文化所征服。但同時也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使漢文化發生變異。

有的學者認為,北京民俗是多民族長期融合、凝聚的結果,它包含著豐富的民族內涵;其二是民族、信仰的多元化和社會結構的多層次,形成了雅俗共賞的多元化、多層次的風俗民情;其三是,北京民俗作為民族文化的根與魂,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隨著社會政治的變革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其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變化、充實和更新;其四是北京民俗文化,大多以漢族文化為主體,其中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影響比較突出;其五,北京是我國近千年來的首都,是歷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人文薈萃,故而民俗風情也具有較高的整體水平。

6、文物遺存特色:多元一體,集珍薈萃,東方明珠、世界之最
  北京地區的地下遺存無比豐富,從五六十萬年前的北京猿人,到四、五萬年前的新洞人,兩萬七千年前的山頂洞人,再到兩萬年前的王府井人,一萬年前的東胡林人,以及代表新石器時代的上宅文化、鎮江營一期文化、雪山一期文化等,它說明北京的歷史源遠流長。北京地區不僅地面文物古蹟眾多,而且地下的文物埋藏也十分豐富多樣,貫穿了從遠古到近代的文化遺存層面,這在世界城市考古中也是很少見的。
  北京地區的文物古蹟已有一千餘項被確定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包括5項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60餘項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0餘項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又確定了40片歷史文化保護街區。

7、經貿文化特色:保證供應,服務宮廷,老字商號,名滿京城
  北京地區的經濟與商貿文化也具有明顯的特色:以崇尚“仁、德、禮、義”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作為立身之本,從賈之源,在經商中堅持誠信為本、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衝破了儒家言義不言利的道德樊籬,建立起了重利尚義的價值觀,恪守商業道德,不以利害義。此外悠久的歷史和京韻文化也打造了京商文化鮮明和獨特的異質性:“和”文化造就了京商的平和和穩重,恬淡和安閒。

禮儀之都的繁縟禮節被京城的商人們所發揚,使北京商人以熱情周到,有禮有節而著稱;北京的商人們重視規則,大多數店鋪都逐漸形成了較為嚴格且必須共同遵守的一些基本商業行為規範;老北京商人在經營中還處處體現著濃濃的人情味,把友情的相互滲透、彼此交流作為維繫良好生意的最佳方式;作為著名的文化古都,北京濃濃的文化氛圍自然造就了京商濃厚的文化底蘊。

在北京這座以官員貴族為本的消費城市中,保證供應,服務宮廷是經貿事業的主要任務,其經營範圍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各個方面,如藥店茶莊、飯店小吃、食品百貨、文化娛樂等各行各業。其中有些店鋪商號世代相傳,名聲越來越大,被人們稱為“老字號”。應運而生,與時俱進,濟世養生,滿足官民之需,是它們創業和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名牌意識,絕技絕活,一招鮮吃遍天,是它們成功的主要訣竅;前店後廠,自產自銷,合股或獨資經營,世代相傳,是它們主要的經營模式。

以質量求生存,以技藝超群求發展,“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是他們世代相傳的座右銘和職業道德。它們是老北京帝都文化的縮影,其經營觀念、商業道德則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如今,這些老字商號不僅在服務首都、帶動全國乃至影響海內外方面大顯身手,而且成為北京文物古蹟旅遊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遊客中產生了重大影響。

北京文化十大特色你知道多少? 第3張

8、皇家文化特色: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皇家文化的縮影
  皇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中華文明發展的一個結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封建文化的發展方向。天人合一、敬天法祖,唯我獨尊、專制獨裁,典雅豪華、奢侈腐化等,可以看作是皇家文化的幾個基本特徵。北京的文物古蹟可以說是中國皇家文化的縮影,尤其是那些獨一無二的皇家宮殿壇廟,別具一格的皇家園林、帝王陵墓等,更是國內外其他城市所無法比擬或望塵莫及的。它們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皇家文化的縮影。

9、文學藝術特色:百花齊放,名傳天下-京味、京腔與京劇
  北京的文學從最早的神話傳說到最早的文學記錄《燕丹子》,唐人《玉集》中關於孟姜女哭長城的記載,《山海經》中的文學描寫,《史記》中關於幽州、長城沿線的文學描寫包括“李將軍射虎”等,建安文學時期關於薊城的文學藝術如曹操的《苦寒行》、《觀滄海》、曹丕的《燕歌行》、陸雲的《北遊幽朔城》,唐代的幽州文學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薊丘覽古》、高適的《薊門行》等,無不體現了祖國的北國風光,反映了農業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流與融合。

發展到遼、金、元時期,這種民族交流與融合的因素就進一步明顯和加強了。比如遼代的幽州文學,蘇轍的《遊桑乾》、《眉山集》;金代的詩詞、諸宮調、著名詩人元好問的詩詞以及書法、繪畫、歌舞、佛道詩文等;元代的名詩《黃金臺》、著名詩人劉因、王冕、薩都剌、虞集等人的作品,元大都繪畫、小說、講史以及宗教作品等。明清則形成了帶有北京地方特色和民族融合特色的京味文學,包括《金瓶梅》中的北京語、《紅樓夢》、《兒女英雄傳》中的京味、京腔,子弟書,京味小說《鏡花緣》以及說唱藝術等。

北京的戲劇從元雜劇的輝煌、明清傳奇的鼎盛、以京劇為代表的花部地方戲的五彩繽紛,分別代表著中國戲劇史上三個黃金時期。北京地區戲劇的發展則與這三個黃金時期息息相關。比如巨集大壯美的元雜劇,從元曲第一家關漢卿的《竇娥冤》,到《西廂記》,馬致遠、紀君祥等人的劇作,崑曲藝術紮根北京,盛世母音,南洪北孔,花部的地方戲,徽班進京,京劇的形成等,無不反映北京地區戲劇的特色,同時在各地又起到了引領潮流的作用。

10、育才選才特色:“學好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學校與書院是中國古代到近代培養人才的場所,也是京師文化與地方文化傳播與交匯,古老文化與近現代文化、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溝通的場所。古代的北京官學發達,遼、金時期的官學即帶有明顯的少數民族特色;元明清的國子監成為全國的最高學府;而地方官學、八旗子弟學校等也很有影響。學校為科舉服務,“學好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是北京地區育才選士的主要特點。

但自古以來,北京地區書院很少,它反映了天子腳下文化上的專制主義,不允許異己思想和民主思想傳播。但在近代,在廢科舉、興學校之後,北京地區的各級各類學校卻迅猛發展,很快就成為全國的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和學校最集中的地方,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則成為世界著名的高等學府。北京的學校教育既是全國學校教育的中心,又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這也是有目共睹的。

TAG標籤: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