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記憶

不同地域都有著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有可能是家鄉的傳統美食。傳統的環境,而這些文化記憶是長期積累,慢慢演變而成的,每個地方的文化記憶都能能夠代表這個地方的獨特。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本期的北京文化之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記憶。

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記憶

比如北京現在把東城區和崇文區合併後改名東城區,我覺得非常好,非常方便與易於理解。但也有海外華人認為:成立了新的大東城區,為什麼不能稱之為崇文區呢?成立了大西城區,同樣可以叫做宣武區。崇文、宣武,是非常有文化的說法,它比一個東城一個西城的命名高雅優美、泱泱大度,而且內涵豐富不知多少倍,它反映了北京的精神,中華文化的精神。這才是古老與有文化的北京的城區的最美好的命名啊!

再如原來西城區西四一帶的地名極有文化內涵,如報子衚衕、帥府衚衕、太安侯衚衕、武王侯衚衕,“文革”中將之與東四一帶的地名統一,就是說只剩下了一條二條三條等,文化記憶便這樣湮沒了。在北京的城市建設中還有許多這樣類似的例子。原來位於西城區絨線衚衕的四川飯店曾是一處多進的四合院,充滿北京特色,現在四川飯店被搬到恭王府內,絨線衚衕這裡變成了中國會館,這感覺一下子就變了,現在恭王府的四川飯店已經倒閉。

原來位於東城區王府井附近一條衚衕裡的康樂餐廳,是見於典籍的京城名餐館,後來搬到安定門去了,也不再是以前的康樂餐廳了,苦撐了幾年,康樂餐廳已經倒閉,一個老字號就此完結,多麼可惜啊。還有把同和居從西四搬到月壇,從四合院變成了樓房,變化也很大,也是從此走向沒落。這些情況簡單通俗地講就是一挪地方就沒了原來的風水。風水的說法包含著迷信,也包含著人文與經濟與環境的種種關係的研究,萬萬不可粗枝大葉地對待啊。

其實,很多風俗習慣、文化傳統都不是說改就能改的。從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商業地理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家老餐館的選址、菜系,乃至食客,都是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蘊涵其中的。簡單的一個行政命令或決策,就將這家餐館從天安門搬到西單,或者搬到海淀、搬到門頭溝,基本上搬一個“死”一個,就是這個道理。

有關北京城市變遷、文化傳承的話題一直是引人關注的話題,尤其是受到知識分子的關注。我們遺憾地看到許多有關北京文化的記憶正在一步步消失。在北京進行市政規劃時,希望在北京市各級領導、老百姓的心中多留下一根文化的弦,因為有些東西有些事,是不能亂動的。

這裡還有一個觀念必須弄清楚。在劇烈的革命過程中,我們的認識是破舊立新,是棄舊圖新,是新永遠比舊好。但是文史的價值,文物的價值,文化傳統的價值卻並非如此。一個古老的文化傳統延續下來,一個久遠的文化記憶保持下來,一批古代的文物仍然在閃閃發光,一批地名、街名、老字號、老產品、老的風俗習慣延續下來,這是非常可貴的事,這是文化愛國主義與文化軟實力的體現。我們要尊重我們的歷史,我們要愛惜與儲存我們的文化遺產,現在是時候了,應該明確這一點。

TAG標籤:記憶 北京 守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