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在漫長的歷史遷徙中產生,客家文化特點

說道客家文化那就不得不說一下他的歷史淵遠了,在地區文化中嶺南是客家的發源地也是形成客家文化的主要地方。早在先秦時嶺南地區就有人類居住,但在秦始皇平定之前那時候的嶺南還是蠻夷之地,之後才開始了文明的進步,現如今客家人普遍分佈在廣東、福建、廣西、臺灣等省份。那麼今天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客家文化的形成程序吧。

客家文化特點:在漫長的歷史遷徙中產生

客家文化既繼承了古代正統漢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長期居住在丘陵地環境影響,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而客家人也被稱為是“丘陵上的民族”。

起源階段
  嶺南地區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方,國內和國外各地的客家人,其祖輩都與嶺南地區有著淵源關係。客家人的先民是從中原地區來的,所以,研究客家文化和民系的產生,應與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交往聯絡起來。

上古時代,嶺南地區就有人類居住,但在秦朝之前,與黃河、長江流域相比,嶺南地區的文明程度屬於相當落後的蠻夷之地,秦始皇派兵平定嶺南之後,中原地區的文化進入了嶺南地區,嶺南地區的文明才得到了開發。由此可見,秦朝之前不存在中原人向嶺南移居的問題,只有秦始皇統一嶺南後,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融為一體,南北交往大門正式開啟,才使北方人有條件遷入嶺南。

“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秦始皇平定、治理嶺南時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是北方人向嶺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這批人來到嶺南之後不久,中原地區即發生了陳勝、吳廣的起義,當時的南海尉趙佗為防嶺南地區出現動亂,擁兵關隘,封閉南北通道,建立南越國,自封南越王。

南越國存在近百年,來自中原地區的秦朝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只能滯留在嶺南地區安居生息。到漢武帝時,南越國歸併漢朝,這些人留下的子孫也不可能再回到北方,名符其實地成為做客他鄉之人。所以,秦朝是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的起源時期,當時所留下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是嶺南地區最早的客家人。

客家文化特點:在漫長的歷史遷徙中產生 第2張

異變階段
  秦朝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留居嶺南,當時雖然客居他鄉,但並不是意義上的客家人。作為一個有一定人口規模,有獨特文化特徵的獨立民系的產生和形成,其必須經歷過一個漫長的異化演變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既把一個地區的土著人同化過來,又不具移民的全部特徵。

秦、漢、唐三個朝代,是住在嶺南地區的北方人向客家人異化演變的重要階段。這種演變是以秦朝留在嶺南的將士戌卒和他們的家屬為主體的,他們以軍營為生活圈,有繼續保持北方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的群體條件,但他們因長期生活在嶺南,不可能不受當地土著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影響,尤其是以後隨著一些土著人被充實到軍隊。

軍隊已不再是由純粹的北方人所組成,當地土著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也就更多地滲透到軍營中,久而久之,這種以北方人為主體的軍營生活群體,語音和生活習慣也就有所變化,成為一支既有北方人語音和生活特徵,又有所退化異變,不完全與北方人語音和生活習俗相同的獨特群體。這種群體的形成,為今後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形成階段
  在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大規模的北人南遷,據史料記載,其中一次是三國至南北朝,尤其是南北朝“五胡亂華”之時,不少中原人為避戰亂而南遷。另一次是隋唐時期,因北方匈奴及其他外部入侵,加上唐末發生黃巢起義,致使大量北人離鄉背井,避亂南方。

再一次是宋朝期間,先是宋室南遷,由北宋轉為南宋,再後來忽必烈派兵馳驅南下,南宋朝庭又從長江邊退到廣東,許多中原人民和大批的皇室貴宦及商賈文人隨朝庭來到了南方,還有一次是元末明初,因政權更換,中原地區的許多民眾再一次為避戰亂南遷。

這幾次大規模的北人南遷,可以說,隋唐以前的南遷北人都是以平民為主的,人數居多,卻缺乏文化底蘊,宋元之後的北人南遷則不同,他們除了一般平民外,還有不少官宦人家、文人騷客和仁人志士,特別是宋朝,當時中原文化非常繁榮,北人南遷是隨官府朝庭不斷南移而進行的,他們不僅人來到南方,還帶來了濃厚的中原文化。

所以,隋唐之前的中原人來到南方,為客家人的數量起了壯大的作用,但因缺乏文化因素,難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民系文化。宋元之後,隨著一些望門貴族和文人騷客來到南方,既使客家壯大了規模,又使客家提升了社會地位和文化品位,促使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終形成。

客家文化特點:在漫長的歷史遷徙中產生 第3張

文化影響
  客家文化研究是一個涉及學科門類多、時間跨度長、實用性很強的研究領域。如何將辛亥革命與客家文化研究結合起來是一個新的課題。廣東是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1911年爆發的廣州“三·二九”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衝破頑固守舊勢力的禁錮,積極創辦和推廣新式學堂。不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社會精英,而且還催生了“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嶺南畫派,給嶺南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機,為辛亥革命積蓄了巨大能量。所以說,辛亥革命的號角催生了“嶺南畫派”,而各種文化思潮的交流和碰撞又推動了嶺南文化尤其是客家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外遷階段
  全國和全世界各地都有客家人,追根溯源,這些客家人都是從嶺南地區遷移出去的。其中明清時期是客家外遷的重要時期。客家人外遷有五個原因:一是因生活所迫,為求新的生存空間。宋元之後,嶺南地區客家人爆滿,但又無法在潮州平原和珠三角地區擴充套件,只好外遷到其他省份,或漂詳過海到海外謀生。

二是為避難而外遷。這方面的因素以太平天國起義失敗以後的一段時間為甚,太平天國起義隊伍有不少客家人,太平天國失敗後許多客家人為避難逃離原籍地,到其他省份的一些窮鄉僻壤避難。三是從軍從政落居外地。

如臺灣的客家人,他們的先祖有的是隨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去臺灣的,有的是隨乾隆年間武狀元李威光剿海盜時留居臺灣的。四是由官府組織外遷。如四川的客家人,他們的先祖多數是清朝“湖廣填川”時而遷到四川落居的。五是從商外遷的。明清期間一些客家人到一些地方從商,在一些地方形成了經商群體。

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的內涵是很豐富的,其核心在於團結和奮進。這在客家遷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體的表現。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團結的精神形成了很強的向心力。正是這種向心力使他們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把中原燦爛的文明帶到南方播衍而不被遷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贛南,廣東梅州的多層圍壠屋永定的土樓、長汀的九廳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築,既是“世界建築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團結奮進的象徵。

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樓內,有石柱雕聯、石鼓承柱、雕樑畫棟。有天井、花園、假山、盆景、魚池,美不勝收。甚至還有土樓附設學堂,樓有樓名,柱有雕聯,如“振成樓”、“振綱立紀,成德達才”、教人遵綱紀,重德才,奮發進取。這些文化印記無不閃耀著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讀傳家的精神光芒。

客家文化特點:在漫長的歷史遷徙中產生 第4張

這種團結奮進的精神特質,還表現在對異族文化的博採和涵化上。客家先民的南遷,是中原的漢人與遷徙地土著長期鬥爭而又走向團結的過程,並最終形成了共同體。今天的客家,絕不單靠入遷的中原漢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經過與當地民族融合而發展壯大起來的,也有其他民系遷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

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太平天國運動,提出“天生天養和為貴,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人,盡是姐妹之群”的口號,表現出客家人希望與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處、一視同仁那種樸素的民主思想。在客家地區,人們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寬容和親善的,儒、道、釋以及基督等教可以親如一家、同居一寺。

連劉邦、項羽這對冤家也可合祀一龕接受人們的膜拜。媽祖本是沿海地區人們航行的保護神,客家人也把她請到山鄉,作為山鄉的保護神。客家文化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文化的精華,長期的遷移養成了兼收幷蓄取其長、開拓進取不保守的民風,使客家民系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客家包含著東江客家和韓江客家兩個系統。在廣東,客家地區東起韓江(除潮州平原外)西至北江,包括了粵東、粵北、粵中的絕大部分地區。在這個廣闊的區域中,客家分為兩個既相同又不完全相同的兩個系統,即以龍川為代表的東江流域客家系統和以梅州為代表的韓江流域客家系統。這兩個系統相輔相成,構成了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整體。

東江流域是客家地區的中軸,它上溯江西贛南地區,下溯珠三角的東莞、增城等地,以龍川為軸心,上下伸延幾百公里,構成一個近千公里的客家帶。這一帶的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始自秦漢,延至當代,歷史悠久,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基礎地。

韓江流域是客家的腹心地,它以梅州為核心,東延福建,北接江西,西連東江,方圓幾百公里。這個地區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繼發地和標誌地,它承接和優化了東江流域客家文化,促成了獨特的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終形成。

從經濟生活來說,中國國內的客家人大多數是以農業為主要職業的農民,而海外客家人大多數從事工商業和和服務業。其中美洲和東南亞的客家人,不僅已向專業技術、金融貿易挺進,而且政治上也嶄露頭角。據1950年臺灣當局的有關調查資料,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馬來西亞的華僑大多數住在城市經商,如開設雜貨店、皮鞋店、藥店等,還有一些則從事建築業、典當業。

在山區者,多以開採錫礦及種植橡膠、椰子為業。印尼是客家華人最多的一個國家,所操職業,以經商為多,其中以經營雜貨、酒酪、皮鞋、首飾、衣服、藥材等業者眾。東帝汶客屬僑胞,多經營雜貨、藥材等商業行業,亦有從事種植業者。美國的客家人,在紐約及東部地區,以經營餐飲及洗衣業者為多。此外,則為雜貨商店及出入口公司,亦有從事農業者。舊金山客家人經商和種植為其主要職業。

在巴拿馬的華僑中,客屬人士佔一半,以原籍廣東惠陽,赤溪者為多,皆從事工商業。古巴華僑中客家人約數千,以經營工商業。在牙買加,華僑幾乎全部都是客家人,尤以原籍廣東東莞、惠陽、寶安者為多,在當地頗有勢力,多操工商業。千里達的客家人以經商者為多,在當地社會地位頗高。在蘇利南:亦有客屬僑胞數千人,頗有經濟勢力。這種職業分工,和中國國內以農業種植業和家庭手工業的基本職業是很不相同的。

客家文化特點:在漫長的歷史遷徙中產生 第5張

從社會文化生活來說,中國國內的客家人是漢族的一支民系,是生活在沒有種族歧視且占人口多數的主體民族的國家之中。而海外客家人屬於海外華人的一個支系,海外華人除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少數國家屬主體民族外,絕大多數國家的海外華人都屬於少數民族。與中國國內相比,海外客家人生活在種族構成、社會制度、宗教信仰、語言民俗等方面都相對不同的社會環境之中。

海外客家人生活的國度,大多具有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點。美國、加拿大及大多數美洲國家都是移民國家,大洋洲、東南亞各國也具有多民族的特點。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馬來西亞,就是主要由印尼人、華人、印度人三大主體民族組成的移民國家,美國更是由歐洲移民為主包括了亞洲、非洲、許多國家移民構成的國家。西印度群島的千里達及托巴哥這個島國,也是由印度人、黑人、華人組成的移民國家,寶安客家人何才在70年代擔任總督。

南美洲的蓋亞那合作共和國,總人口約71萬人,內有華人、白人、印第安人及非洲印度混血族,華人約有5000人,以原籍惠州的客屬人士最大多。該國於1966年5月脫離英國統治宣佈獨立,並由客家人張亞瑟當選為首任領導。1999年,有客家血統的華裔伍冰枝當選為加拿大總督兼三軍總司令。海外客家人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都出現了不少傑出人物,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都呈上升趨勢。

【結束語】耕讀傳家是客家文化的特點。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質是儒家文化。移民文化與山區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質,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觀念、尋根意識、開拓精神、以及奇特而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這三種文化特質的外化。

TAG標籤:客家 歷史 漫長 遷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