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列表

湖南飲食與湘菜名菜,湘菜文化

湖南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水資源豐富等重要的因素,為湘菜的製作提供了良好的優良條件。湘菜文化歷史悠久,它的製作精細、輔料繁多。它的口味側重於鹹香酸辣口味,同時它蘊含了很濃厚的山村風味。接下來由小編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湘菜文化。

湘菜文化:湖南飲食與湘菜名菜

湖薰風味包括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個地區的菜點特點。湘江流域風味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它製作精細,用料廣泛,品種繁多,其特點是油重色濃,講求實惠,重視鮮香、酸辣、軟嫩,尤以煨菜和臘菜著稱。洞庭湖區的菜以烹製河鮮和家禽見長,特點是芡大油厚,鹹辣香軟,以燉菜、燒菜出名。湘西菜善於製作山珍野味,煙燻臘肉和各種醃肉,口味側重於鹹香酸辣,常以些炭作燃料,有濃厚的山鄉風味。總的說來,湖南菜的最大特點一是辣,二是臘。

祖庵魚翅:又叫紅煨魚翅,是湖南傳統名菜。祖庵魚翅用料講求,製作獨特。需選脊翅,往粗取精;另用母雞一隻,豬前肘一個,蝦仁、乾貝、香菇等佐料適當備用。母雞、豬肘同時用中火開,小火煨好取湯。魚翅脹發後用畜湯蒸制後,再進蝦仁、乾貝、香菇等佐料煨爛而成,此菜味道醇厚,魚翅糯軟,營養豐富,實為菜中珍品。解放前,曲園酒家操縱此菜,頗得食客讚美。

子龍脫袍:是一道以鱔魚為主料的傳統湘菜。因其鱔魚在製作程序中需經破魚、剔骨、往頭、脫皮等工序,特別是鱔魚脫皮,形似古代武將脫袍,故將此菜取名為“子龍脫袍”。解放前,李宗仁任中華代長官時,曾在曲園南京分店大宴賓客,席間對“子龍脫袍”贊不盡口,因此,曲園曾名震金陵古都。子龍脫袍不但製法獨特,膾炙人口,且菜名新穎新奇,耐人尋味,一直吸引著很多名士。如齊白石、吳晗、田漢等曾光顧曲園,品味此菜。解放後,曲園的老廚師還曾召往中南海獻藝。當今只有又一村飯店芙蓉廳預約生產供給。

霸王別姬:傳統湘菜,問世於清代末年。本世紀,長沙的玉樓東、曲園、瀟湘、老怡園酒家常有供給。霸王別姬用團魚和雞為主要的原料,輔以香菇、火腿、料酒、蔥、姜、蒜等佐料,採取先煮後蒸的烹調方法精製而成。製法精緻,吃法獨特,鮮香味美,營養豐富,一經品味,留齒猶香,是酒席筵上的佳品。

你可能也會喜歡:
  帶你瞭解川菜文化史的意義
  閩菜的烹調技藝,四大特色
  相容古今中外的福建飲食文化
  多元化的臺灣飲食文化

湘菜文化:湖南飲食與湘菜名菜 第2張

三層套雞:傳統湘菜,為長沙名廚柳三和善於的名菜之一。20年代末,魯滌平主湘,其側室沙夫人患頭痛,醫者薦方以一麻雀、一斑鳩、一烏骨母雞,用天麻套蒸飲湯治病。柳三和根據配方易以母雞內放一鴿子,鴿子內放一麻雀,麻雀以內放天麻、枸杞之類,三物套蒸,製成“三層套雞”而名噪一時,頗受上層人士讚美。何鍵主湘時,常常在三和酒家宴客。

長沙麻仁香酥鴨:是長沙特一級廚師石蔭祥大膽推出的優秀之作。此菜集鬆軟、酥脆、軟嫩、鮮香於一體,深得四方賓客稱讚。此道菜選良種肥鴨。烹飪時在鍋內放進花生油,燒至六成熱,下進麻仁鴨酥炸,面上澆油淋炸,至麻層呈金黃色時倒往油,撒上花椒粉,淋進芝麻油,取出切成條狀,整齊地擺放在盤內,配下頭、翅、掌,以示鴨進席,四周拚上香菜,造型美觀,色調柔和,焦酥鮮香,回味悠久。

牛中三傑:“牛中三傑”曾在李合盛餐館顯赫一時。所謂的“牛中三傑”是指:“髮絲牛百頁”、“紅燒牛蹄筋”和“燴牛腦髓”。著名劇作家田漢在湘時,對李合盛牛肉餐館的“牛中三傑”懷有特殊的感情。有一天,田漢與湘鄉名士鄧攸園共飲時,鄧酒酣脫口說出一聯:“穆斯林合資開牛肉餐館”;田漢應聲對出:“李老闆盛情款湘上醉翁”。正好鑲進“李合盛”三字,李大喜,拿來筆硯,請田漢書贈紀念,傳為美談。“牛中三傑”精工製作。髮絲牛百頁要選用牛肚內壁皺褶部位,切細如髮,光彩美觀,味道酸辣,質地脆嫩,進口酸、辣、鹹、鮮、脆五味俱全。紅燒牛蹄筋選用牛蹄筋,加桂皮、紹酒、蔥節、薑片等精製而成,軟糯可口,味道鮮香。

長沙糕點:長沙生產糕點的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就有幾百年,而且品種繁多,“湘”味殊濃,現略舉一二以下:長沙年糕。源於糯米餈粑,又稱為“糯粢”。明、清時期,長沙城鎮南貨食品作坊在製作餈粑的傳統工藝基礎上加以改進,將糯米磨成細粉,加進白糖,用水揉成米團,再捏成長條或方塊、圓塊,壓進各種輔料,製成年糕應市。時期,春節期間製作年糕的作坊有近40家,有八寶、蓮蓉、豬油、桂花、玫瑰、棗泥等10多個花色品種。其中又以杏花村食品作坊所制最為著名。現在增加了火腿、香腸、果脯、海味等新品種。糕光彩玉白,柔軟光滑、細膩油潤,糯軟清香,甜餈醇爽,油炸、火烤、湯煮都可,老少咸宜。

德園包子: 提到包子,長沙人必稱“德園”。德園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最初為一唐姓業主在八角亭四周開的一家夫妻店,取《左傳》中“有德則樂,樂則能久”之意,名之“德園”。初年,幾位失業官廚集資進夥,盤下幾經易手卻無建樹的德園,遷店於黃興路樊西巷口,以官府菜、點招來食客。因菜餚製作總有海味鮮貨等上乘餘料留下,為免浪費,故將其剁碎,拌進包點餡芯,誰知這竟使他們的包點風味異人,倍受垂青。

你可能也會喜歡:
  日本飲食文化的三大特點
  美國人聖誕節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不得不知的臺灣夜市十大誘人美
  女性的就餐禮儀都有哪些?

湘菜文化:湖南飲食與湘菜名菜 第3張

從此,德園包子大振名聲,遂有“出籠熱噴噴,白色皮喧鬆,玫瑰甜香美,香茹爽鮮嫩”的民謠之贊。長沙“文夕”大火以後,原班部份師傅重新集資,再度建店,取名德園茶社,繼續經營飯菜、包點,並逐漸構成馳名長沙的“八大名包”。“八大名包”分為:玫瑰白糖包、冬菇鮮肉包、白糖鹽菜包、水晶白糖包、麻茸包、金鉤鮮肉包、瑤柱鮮肉包、叉燒包。長沙解放後,德園茶社取得了新生,曾薈萃一批烹飪名師和白案高手,使德園的美食構成五大系列,300個品種。

火宮殿小吃:長沙火宮殿原來是一座神廟,始建於一七七四年(清乾隆十二年),1826年(道光六年)神廟重修,又名“乾元宮”。建廟以後,每逢農曆六月二十三日辦廟會,舉行隆重的祭奠,自此代代相傳,逐漸構成與上海城隍廟,南京夫子廟和北京天橋一樣熱烈非凡,獨具風味的小吃場所。1938年“文夕”大火中,火宮殿全部建築毀之一炬,只剩廟前一塊石碑。1941年重建神廟,過往的泥塑神像,為木質神主牌代替。

火宮殿重建後,由神廟主事人與商販兩方協議,由商販出錢,在殿前空坪修建木架棚屋,展面產權回神廟所有,三年以內不收房租。遂於1942年建成木架棚屋48間,佔地2200多平方米,一批各具特點的風味小吃相繼恢復和出現。著名的有:姜二爹的臭豆腐、周福生的荷蘭粉,胡桂英的豬血,鄧春秀的紅繞蹄花,姜氏女的姐妹糰子,張桂生的煮饊子,李子泉的神仙缽飯,羅三的米粉,陳益祥的滷味,胡建嶽的牛角餃子等。其中,尤以姜二爹的臭豆腐、姜氏女的姐妹糰子、張桂生的煮饊子、李子泉的神仙缽飯、胡桂英的麻油豬血遐邇著名。

佔有關史料記載,臭豆腐源於北京,後從湘陰傳進長沙。姜二爹12歲學藝,從師訪友,潛心研究,經驗豐富,自成一家,具有鮮、香、辣和外焦內嫩的特點,真是“聞起來臭,吃起來香”。1958年回湘時仍惦記著火宮殿的“臭豆腐”,直到一嘗才了心願。姐妹糰子是火宮殿傳統風味小吃之一。二十年代初由制團師傅姜立仁與兩個聰明女兒所創。糰子餈糯柔軟,鮮甜可口,蒸熟後糰子通體透明,亭亭玉立,宛如一座座白玉雕成的小寶塔,使人愛不釋手,姐妹糰子因之申明大嗓。有詩曰:“油炸豆腐臭中香,有客追思在臺灣;青年田漢回湘日,姐妹糰子當早飯。”

你可能也會喜歡:
  日本的飲食有哪些祕密呢?
  北京傳統風味小吃:北京小吃茶湯的由來
  傳統節日飲食:教你怎麼吃?
  代表寓意美好的食物

湘菜文化:湖南飲食與湘菜名菜 第4張

火宮殿小吃群,品種多樣,據不完全統計,火宮殿全店經營品種不下千種,40多個小吃品種居長沙同業之首。
  柳德芳湯圓: 柳德芳湯圓是長沙的名特小吃,為柳德芳湯圓店獨家經營。開創於清道光(1821——1850)年間,系用姓名為店號,故名柳德芳湯圓。柳德芳,別名柳三,人稱長橋柳,小時家境清貧,以賣湯圓為生。由於湯圓選料上乘、製作精細、風味獨特,因此很有名望,買者非柳三的湯圓不食。

1852年(清咸豐二年)柳三在河街南貨館購麵粉,不曾想,麵粉中竟有53兩的大寶銀子,遂又購回六簍,果然又得了6個53兩的大寶銀錠。得此橫財,柳三隨購一間展面,專營湯圓,因其所制湯圓個大、糕糯、餡多,肉素兼備,鹹、甜雙全,不粘脣,不膩心,回味悠久,贏得廣大食客讚美。據傳,陝甘總督左宗棠曾感其湯圓鮮美香甜,贈其柳德芳湯圓館“枵腹而來,君休問價;為所欲為,我亦重涎”的楹聯。

後柳德芳將其裝裱掛進店堂,時值學院閎開,各縣舉子來長沙應試,在湯圓館見了左宗棠的親筆楹聯,無不讚其筆力蒼勁,以致招徠更多的文人墨客,從此慕名而來,以致不吃柳德芳湯圓不算到長沙成一時之風氣,故其逐日門庭若市,生意興盛,申明流傳響譽至今。

你可能也會喜歡:
  川菜:魚香肉絲的來歷
  特色小吃:“獅子頭”的由來
  勁爆:10種成都的小吃及其來歷
  品味古城食文化:紹興九種特色小吃

TAG標籤:飲食 湖南 名菜 湘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