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二十四節氣/列表

立春有個農民節,民國時期

在我國,立春時節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時點,各地新一年的農耕活動一般就在這時候開始。而在歷史上的民國時期,立春之際還曾有一個農民節,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呢,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

民國時期 立春有個農民節

每年的立春時節,天氣轉暖,象徵著農村春耕生產的開始。20世紀40年代,國民政府曾把每年的2月5日設為農民節,以示政府對農民和農業生產的關注和支援。以此來鼓勵大後方的農民。

民國農民節的由來
  自古以來,中國的農業人口都佔全國的大多數。抗戰爆發以來,國民政府看到了中國農村和農民在抗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連蔣介石也不得不承認“抗戰的基礎在於廣大的農民”。

因為中國的農民為抗戰出人、出力、出糧最多,貢獻最大。但實際上,在當時,農民一直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遭受地主豪紳的殘酷欺壓和剝削,農村中社會矛盾突出,生產關係嚴重惡化。

國民政府比較善於設立各種名目的節日,用來宣傳和推廣自己的政策,以影響和教化民眾的行為與心理。據統計,1939年到1947年,國民政府新設立的節日多達18個。

而在抗戰最艱苦的情況下,國民政府為緩解農村激烈的階級矛盾,設立農民節,以示政府對於農民階層的關注,以表示對農民地位的認可和對農業生產的重視。1939年1月,先由四川省政府率先規定每年的立春日為農民節,通令各縣府在農民節當天進行農業科普宣傳,舉辦農產品和農具展覽會。

到了1941年3月,在成都召開的首次全國農林行政會議通過三年施政計劃,最終決定以每年的2月5日為農民節。因為此時節正值農閒,而且在立春前後,便於農民有時間加入到這項活動中。同時,也契合“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含義。1941年的12月國民政府正式決定以每年的立春日為全國性的農民節,並從1942年起在全國實行。

民國的農民節開始於抗戰最艱苦的時期,因全國大半國土淪陷於日寇之手,因而其主要的紀念活動多在當時的陪都重慶等大後方地區舉行。全國性的農民節紀念活動主要集中在抗戰勝利以後的四年內。

抗戰勝利後,中國經濟更是瀕臨崩潰的邊緣,物價年年飛漲,更顯農業和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性。政府為了加強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和管理,各市、縣都成立了農業改進委員會,簡稱“農會”,具體負責日常對農業生產的宣傳指導。

民國的農民節是什麼樣的

《中央日報》報道,1947年2月5日在南京新街口“中央大舞臺”舉行的農民節,為抗戰勝利後的第二屆,參加會議的有當時的市府官員和群眾共計1200人。大會對來自淳化、烏江、孝陵衛等個人和集體農場的參與者進行了頒獎。

該年的農民節活動,除了舉辦農產品展覽,還有內容豐富的戲曲表演。會後還舉行了遊藝會。節目有區農會表演的龍獅舞,還有花鼓戲和雙簧的表演。特別巧合的是還有當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童祥苓的四姐、著名京劇演員童芷苓演唱的京劇《烏龍院》片段。

當然,各地的農會不僅在農民節這一天開展各項與農藝相關的活動,而且還注意利用農閒時間開展農業知識的宣傳和農事技藝的指導,如開展家禽和牲畜飼養的比賽。1946年11月的秋收之後,南京市“農會”就在8個鄉區舉行了規模較大,時間跨度較長的家禽和牲畜比賽,有上萬農民參加了此活動。

第一天在孝陵衛區馬群國小舉行,從早上7時開始,下午5時結束。四鄉農民積極前往。共有155頭牛、22只羊、262只雞及90只鴨參加陳列比賽。此外,還請來了農學院的部分專家教授作為評委,對農民參展的家禽和牲畜進行點評。

同時,根據農民在飼養家禽和牲畜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加以科學養殖指導。獲獎的牛、羊、雞、鴨主人所得的獎品更是五花八門,如農具,日常用品和穀物等。為鼓勵到場的農民參與熱情,人人都有一條毛巾和一本小冊子作為紀念品。

第二天在燕子磯區舉辦的家禽和牲畜比賽,雖然參加的家禽和牲畜數量和質量均不如孝陵衛區,但農民參與的熱情並不亞於他們。

農藝活動中鬥雞鬥羊
  更有意思的是第三天在上新河區舉辦的鬥雞鬥羊比賽,據記載,這次活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動物競技比賽,而不是前兩區所搞的動物陳列比賽,所以更加吸引人的眼球。

上新河區的鬥雞鬥羊比賽,是在江灘一片荒地上舉行的,周圍用草繩加以圍攔,中間又隔成牛羊雞鴨鬥場,進口處還用松枝紮起了牌樓。鬥雞場內,兩隻體格健壯的大公雞,怒目衝冠,相互撲咬。而鬥羊圈裡,兩頭公羊則是死命地頭與頭相抵,然後又以利角相互撞擊以分勝負。

在現場,有該區的農事指導員為農民進行家禽和牲畜科學養殖指導。政府還答應該區的農民養魚、養殖奶牛和雞鴨由當時的中國農民銀行給予貸款幫助。

從國民政府所設立的全國性農民節的性質來看,起的效果並不是很大,並且帶有很強的政治宣傳色彩,但也說明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民和農業問題對於社會發展至關重要。

TAG標籤:農民 立春 民國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