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江蘇省泗陽縣尚義堂葛氏一族的發展情況

解讀百家姓葛姓。江蘇省泗陽縣尚義堂,葛氏一族的現今的發展情況。葛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4位,葛姓在全國分佈甚廣,以江蘇、安徽、河南、河北最為集中。其中葛姓的第一大省為江蘇。

江蘇省泗陽縣尚義堂葛氏一族的發展情況

一、葛姓的由來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來看,葛姓主要有以下三種淵源: 一是源於部落名。據史載,遠在黃帝、炎帝以前的遠古氏族集團時代,即大約在10000年至5000年前的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轉化時期,中原地區的居民就有了姓氏,以母為姓,父為氏。中原地區先後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葛天氏等十五個部落。葛天氏就是那個時代與神農氏、有巢氏等齊名的氏族部落或是部落的首領。 那麼,葛天氏部落的地盤在哪裡?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氏族部落呢? 據載,葛天氏部落是一個擅長歌舞的部落,主要活動在今河南東部一帶。那裡樹林茂密,百鳥雲集。葛天氏從鳥兒的鳴叫聲中得到啟發,創造了“葛天氏之樂”。《呂氏春秋》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這種“三人操牛尾歌八闕”,成鳥羽而舞的形象,是華夏最古老的音樂文化藝術,也是世界上最為原始的歌舞藝術。

葛天氏部落不僅擅長歌舞,而且還善於治世。據《新編二十六史》載:“葛天氏,其治世也,不言而信,不化而行。俗稱熙熙自治也。”被古人稱為“理想中的自然、淳樸之世”。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曾自謂“葛天氏之民”。後代奉其為始祖,葛氏得姓由此而始。 資料來源:東漢應劭《風俗通》記載:“葛氏,古葛天氏之後”。既稱之為“氏”,說明氏族部落已形成。漢代高誘《呂氏春秋訓解》說:“葛天氏”,“三皇時君號也”。關於葛天氏時代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伏羲氏以前,宋代《路史·前紀·禪通紀》稱在伏羲氏以前。《辭源》註釋:“傳說中遠古帝號,在伏羲之前。一說在伏羲之後,《帝王世紀》謂:”有巢氏之後有葛天氏等,皆襲伏羲之號“,襲號應在伏羲之後,但年代相距又不會太遠,當在神農氏之前。《紀》載:太皥伏羲氏始制姓氏,繼伏羲而有天下者十有五,葛天氏其一也。葛氏之得姓由此始,殆姓之最古歟。 《呂氏春秋》卷五《仲夏紀第五·古樂》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從其第四闋歌名”奮五穀“推斷,當時已進入原始農業階段。”葛天氏之樂“反映的僅僅是葛天氏部族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是當時社會、經濟、文化諸方面的縮影。 《陶淵明集。五柳先生傳》說及理想世風時說:”無懷氏之民 ?葛天氏之民?“元沈禧《竹窗詞。阮郎歸山寺樵歌》有”忘世慮,斷塵緣,逍遙傲葛天“的詞句。

《新編二十六史》載:”葛天氏,其治世也,不言而信,不化而行。俗稱熙熙自治也。《中國人名大辭典》稱“其治不言而信,不化而行。”《辭源》謂“其治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史記·司馬相如傳》記“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可見葛天氏時人性純真、世風醇厚,是古人讚歎的理想之世,當為原始共產社會。 綜合分析,葛天氏是三皇時的一方部族首領當無疑,年代約在伏羲氏和神農氏之間,考古上屬新石器時代之初,距今一萬年前(距今一萬年前之說,見河南寧陵縣政府的考證報告)。如此看來,葛氏的得姓是相當早的,比後來成為我國諸家姓氏主流的周文王姬姓後代之得氏,最少要早到六、七百年。葛姓在我國跟其他的千百個姓氏相較,的確算“老資格”,卻是無可疑的。 那麼,古葛天氏部落的具體地址在哪裡呢?根據河南寧陵縣政府的考證報告稱:寧陵縣歷史悠久,淵源流長。上古時期,此地叫“葛”,葛天氏部族就在這裡休養生息,創造了較高的早期文明。 二是源於國名。大約在據今4000多年前的五帝后期,顓頊的後裔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禹臨死時,欲將天下禪讓給他,但伯益堅持不受,且避居箕山之陽,於是禹的兒子啟繼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政權——夏朝。夏朝建立後,伯益的後人被封為伯爵,封地在葛國(在今河南寧陵縣以北,一說在河南長葛),為夏朝的諸侯國之一,葛國的國君被稱為葛伯。商朝興起後,葛國被商所滅,其子孫就以國名為姓,奉葛伯為葛姓始祖。 資料來源:《姓考》說:“黃帝支庶,封於葛”。

宋代鄭憔所著《通志》載:“葛氏,伯爵,嬴姓。夏時諸侯。今郾州城北三十里有葛伯城,即其地也。子孫氏焉。”《孟子·藤文公下》載:“湯居亳,與葛為鄰。”反過來,就是“葛與湯為鄰”。陳昌遠、陳隆文在《論山西垣曲商城遺址與“湯始居亳”之歷史地理考察》曰:“垣曲商城與古葛伯國遺址鄰近,與‘湯始徵,自葛’的歷史記載相符。”葛國的遺址在今河南商丘市寧陵葛伯屯。此地以“葛伯之樂”聞名於商、周,是歷史記載葛氏得姓的源發之地。 據史載,葛國在商代由伯爵降為子爵國,後被商湯所滅。孟子曰:“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而不祀。湯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犧牲也。’湯使(人)遺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湯又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粢(音zi:古代祭祀用的穀物)盛也。’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老弱饋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不授者殺之。有童子以黍肉餉,殺而奪之。《書》曰:‘葛伯仇餉。’此之謂也。為其殺是童子而徵之,四海之內皆曰:‘非富天下也,為匹夫匹婦復仇也。'’湯始徵,自葛始‘,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這就是《書經》中“仲虺(huī)之誥”曾提到的“葛伯仇餉”。

《尚書》載的“葛伯仇餉,湯往徵之。”大約在公元前1700年前,葛國最終為商湯所滅。其後便有《通志氏族略》所載的“夏諸侯有葛伯,子孫以國為氏。”這就是“郡望頓邱”的葛氏,世稱“北葛”。 根據《風俗通》考黃帝后裔世系,顓頊是黃帝的孫子,號高陽氏。顓頊的兒子為女修,女修的兒子為皋陶(音yao),皋陶的兒子為伯益,則伯益是顓頊的四世孫。據載,伯益名大費,娶姚氏女為妻。有說因佐舜有功被封在頓丘,賜姓贏;有說因佐大禹有功被封為葛國國君,賜姓贏,成為夏朝諸侯國之一。據考“頓丘”,為古地名,晉設頓丘郡,現為河南清豐縣。亦說,夏代有諸侯方國「葛」國,在今河南長葛縣。 三是源於外姓改來。據有關資料載亦有三種淵源: 一種是江南葛姓為洪姓改來說。此說主要是根據《姓氏考略》中的一段話:“漢洪·祖子浦廬,一作葛廬,起兵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縣侯,廬讓封於弟文,南渡江,家於句容,為吳中葛氏所出,望出樑國。”於是,有人就據這段話斷定:江南葛姓是在1900多年以前的東漢初期,由洪姓所分支出去的,世稱這一支為“南葛”。洪氏是上古伏羲之後擔任水官的共工氏的後代,所以與源自顓頊的北方葛氏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轉述葛振斌發來資料,網上其他資料亦有此說)

其實,對《姓氏考略》中的這段話,那種認為是洪姓說的人,無疑是一種誤讀。請我們認真讀一讀《姓氏考略》所引用葛洪《抱朴子外篇》中的一段話:“抱朴子者,姓葛,名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也。其先葛天氏,蓋古之有天下者也,後降為列國,因以為姓焉。洪曩祖為荊州刺史。王莽之篡,君恥事國賊,棄官而歸。與東郡太守翟義共起兵,將以誅莽,為莽所敗,遇赦免禍,遂稱疾自絕於世。莽以君宗強慮終有變,乃徙君於琅琊。君之子浦廬,起兵以佐光武,有大功。光武踐祚,以廬為車騎,又遷驃騎大將軍,封下邳僮縣侯,食邑五千戶,開國初,侯之弟文,隨侯征討,屢有大捷。侯比上書為文訟功,而官以文私從兄行,無軍名,遂不為論。侯曰:弟與我同冒矢石,瘡痍周身,傷失右眼,不得尺寸之報,吾乃重金累紫,何心以安?乃自請表乞轉封於弟,書至上請報,漢朝欲成君高義,故特聽焉。文辭不獲,已受爵,即第為驃騎營立宅舍於博望裡,於今基兆石礎存焉。又分割租秩,以供奉吏士,給如二君焉,驃騎殷勤止之而不從。

驃騎曰:此更煩役國人,何以為讓?乃託他行,遂南渡江,而家於句容,子孫躬耕,以典籍自娛。文累使奉迎驃騎,驃騎終不還”。 由此可知,“漢洪●祖子浦廬”中的那個●符號,是“曏”字,(讀xiang,從前的意思),因電腦字型檔中打不出此字,故以●代替。知道這個字的字義是“從前”的意思,那麼“漢洪曏祖子浦廬”這句話,就不是姓洪的洪曏祖或洪浦廬,而是東晉時的葛洪在回憶祖宗時說的一段話,話中的“洪”字其實是葛洪自指,是說:我葛洪從前的祖宗葛浦廬。這樣,所謂浦廬,一作葛廬,“起兵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縣侯,廬讓封於弟文,南渡江,家於句容,為吳中葛氏所出,望出樑國。”就不是由洪姓所改,而是地地道道的由葛姓分支出去的。 還有理由是:第一,如果那個讓封於弟弟的浦廬確姓洪,何來又有“一作葛廬”一說,有這個必要嗎?第二,既然他姓洪,即使是到了江南照樣可以姓他的洪,有必要改姓葛嗎?又不是犯了什麼罪害怕追殺需要隱姓埋名。由此,據我看來,所謂葛姓系由洪姓改來的說法,多半是沒有弄清“漢洪●祖子浦廬”那句話的真實字義,而望文生義的以為“漢洪●祖子浦廬”就是洪浦廬,以至於以訛傳訛。 第二種是由鮮卑族的賀葛氏改來。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賀葛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將鮮卑族的賀葛氏,改為為漢姓葛氏。

第三種是成吉思汗後代一支改姓。據史籍和興化《陽山葛氏宗譜》、《如皋冒氏家譜》及國學大師冒廣生先生《如皋冒氏得姓源流記》等記載,南通葛氏家族中確有一支系興化冒姓葛氏後裔,蒙古族,乃葛承祖所傳。興化冒姓葛氏源於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出於蒙古族乞顏部孛爾只斤氏。成吉思汗長子拖雷,拖雷子即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與王妃篾兒乞特氏生子脫歡,封為鎮南王,開府揚州。元順帝時,脫歡後裔七一為元忠武將軍,世居蘇州。後輾轉遷興化城,取母系祖先篾兒乞特氏首字諧音定漢姓為冒,稱冒七一,成為遷興化的始祖。冒七一子冒八一為避明廷疑忌,改冒姓為葛氏,稱葛八一,為第2世。葛八一生葛思義,為第3世。葛思義生葛惟謙,為第4世。葛惟謙生葛文進,為第5世。葛文進生葛世威,為第6世。葛世威生葛洪,為第7世。葛洪生葛一林,為第8世。葛一林生葛承祖,為第9世。明中期,葛承祖從興化遷居南通。 資料來源光緒年間《上海葛氏家譜》(轉載) 此外,也有葛姓改為他姓的。漢代諸縣(今山東諸城縣)的一支葛氏遷往陽都縣(今山東沂水縣),因為陽都原先已有一支葛氏,為了與當地的葛氏相區別,便改稱“諸葛”,即諸縣之葛。據史書記載,三國時的諸葛亮“其先祖葛氏,本琅邪諸縣人,後徙陽都。陽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諸葛亮生於陽都,十七歲時隱居南陽(今湖北襄樊市)。

家譜序言--江蘇省泗陽縣尚義堂續修葛氏家族家譜家譜序言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輝煌是歷史記載的事實,我們通過各種歷史書籍瞭解了民族的發展,歷史中的王朝的建立和滅亡,很少人會在這當中注意歷史中部落民族內部的分支和發展,那麼我們今天就從遠古文明時代開始,跟隨歷史的車輪再看一下你我祖先的繁衍,分支和遷居吧。 葛氏的起源有3中說法: 1-「葛」出自「嬴」姓。以國名為氏,夏代,有諸侯方國「葛」國,在今河南寧陵縣,《孟子。騰文公》載; 湯居毫,與葛伯為鄰。葛國為商湯所滅,其後有葛氏。另春秋時亦有葛國,降為子爵國。 2-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賀葛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葛」氏。 3-又傳說葛氏為「古葛天氏之裔」,或雲在伏羲之前。 葛姓,《風俗通》記載說:“葛氏,古葛天氏之後。”

從歷史事件中分析黃帝之後有三位部落首領分別是堯 舜 禹 ,那個時候人類的文明和勞作只是限於,狩獵的工具和吃跑飯。後來大禹治水把中華大地的山川河流分為九州,《禹貢》一書有詳細的記載大禹治水的地理和位置,當時應該是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的劃分,沒有今天的這麼龐大。河流不再氾濫,自然災害大大的降低了對人們的影響,大禹為我們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大禹時期人們鑄造了象徵九州太平的九鼎做祭天用具,這就是最早的一言九鼎的出處。後來禹的兒子夏啟當了首領,把原來的禪讓首領的制度變成了世襲制了,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王朝夏朝,葛氏也就是在夏朝這一時期歷史中有了確切的記錄,其中在商湯滅夏中是這樣記錄的:商湯於公元前1600年征伐夏桀,路線是從亳(今河南商丘東南現安徽亳州)起兵先伐葛,(河南商丘北),韋,(河南滑縣東南)顧(山東範縣)在伐昆吾(河南濮陽)後來有伐滅了扈氏部落(陝西戶縣)商湯經過20多年的征戰統治區域西達陝西青海,東道黃海,北至渤海南道洞庭湖,人們認為四海就是天下了。

這裡面提到20多年的征戰起初是起兵伐葛,那麼當時葛國的以國名為氏的葛氏祖先,也就是從公元前1600年以後才跟隨商湯的隊伍征戰四海的,應該說公元前1600年以前葛氏家族就生活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北部到山東菏澤一帶,這是歷史給我們尋根問祖考究的證據。公元前1600年以後葛氏遍佈當時的全國也是有可能的。現在我們計算一下大概的世輩,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就應該有葛國的存在,葛天氏是我們的老祖先,葛氏為「古葛天氏之裔」,或在伏羲之前。 葛姓,《風俗通》記載說:“葛氏,古葛天氏之後。”我們就以公元前2070年為葛氏的第二氏算起,上古的伏羲氏,神農氏,黃帝,堯舜禹,等我們沒有確切的年代計算,我想我們的祖先不會怪罪我們的。到現在公元2011年共是4081年,30年為一世輩,是136世。各地區的葛氏家族要追溯到春秋戰國以後的變遷,山東河南的葛氏家族的族譜是一樣的我可以提供較為詳細的族譜,但也不是像幾兄弟有幾個孩子,孩子又有孫子孫子有的搬遷等這麼詳細。

源流遷徙--江蘇省泗陽縣尚義堂續修葛氏家族家譜源流分支遷徙情況

一、葛姓的由來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來看,葛姓主要有以下三種淵源: 一是源於部落名。據史載,遠在黃帝、炎帝以前的遠古氏族集團時代,即大約在10000年至5000年前的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轉化時期,中原地區的居民就有了姓氏,以母為姓,父為氏。中原地區先後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葛天氏等十五個部落。葛天氏就是那個時代與神農氏、有巢氏等齊名的氏族部落或是部落的首領。 那麼,葛天氏部落的地盤在哪裡?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氏族部落呢? 據載,葛天氏部落是一個擅長歌舞的部落,主要活動在今河南東部一帶。那裡樹林茂密,百鳥雲集。葛天氏從鳥兒的鳴叫聲中得到啟發,創造了“葛天氏之樂”。《呂氏春秋》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這種“三人操牛尾歌八闕”,成鳥羽而舞的形象,是華夏最古老的音樂文化藝術,也是世界上最為原始的歌舞藝術。 葛天氏部落不僅擅長歌舞,而且還善於治世。

據《新編二十六史》載:“葛天氏,其治世也,不言而信,不化而行。俗稱熙熙自治也。”被古人稱為“理想中的自然、淳樸之世”。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曾自謂“葛天氏之民”。後代奉其為始祖,葛氏得姓由此而始。 資料來源:東漢應劭《風俗通》記載:“葛氏,古葛天氏之後”。既稱之為“氏”,說明氏族部落已形成。漢代高誘《呂氏春秋訓解》說:“葛天氏”,“三皇時君號也”。關於葛天氏時代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伏羲氏以前,宋代《路史·前紀·禪通紀》稱在伏羲氏以前。《辭源》註釋:“傳說中遠古帝號,在伏羲之前。一說在伏羲之後,《帝王世紀》謂:”有巢氏之後有葛天氏等,皆襲伏羲之號“,襲號應在伏羲之後,但年代相距又不會太遠,當在神農氏之前。《紀》載:太皥伏羲氏始制姓氏,繼伏羲而有天下者十有五,葛天氏其一也。葛氏之得姓由此始,殆姓之最古歟。 《呂氏春秋》卷五《仲夏紀第五·古樂》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從其第四闋歌名”奮五穀“推斷,當時已進入原始農業階段。”葛天氏之樂“反映的僅僅是葛天氏部族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是當時社會、經濟、文化諸方面的縮影。 《陶淵明集。五柳先生傳》說及理想世風時說:”無懷氏之民 ?葛天氏之民?“元沈禧《竹窗詞。阮郎歸山寺樵歌》有”忘世慮,斷塵緣,逍遙傲葛天“的詞句。

《新編二十六史》載:”葛天氏,其治世也,不言而信,不化而行。俗稱熙熙自治也。《中國人名大辭典》稱“其治不言而信,不化而行。”《辭源》謂“其治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史記·司馬相如傳》記“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可見葛天氏時人性純真、世風醇厚,是古人讚歎的理想之世,當為原始共產社會。 綜合分析,葛天氏是三皇時的一方部族首領當無疑,年代約在伏羲氏和神農氏之間,考古上屬新石器時代之初,距今一萬年前(距今一萬年前之說,見河南寧陵縣政府的考證報告)。如此看來,葛氏的得姓是相當早的,比後來成為我國諸家姓氏主流的周文王姬姓後代之得氏,最少要早到六、七百年。葛姓在我國跟其他的千百個姓氏相較,的確算“老資格”,卻是無可疑的。 那麼,古葛天氏部落的具體地址在哪裡呢?根據河南寧陵縣政府的考證報告稱:寧陵縣歷史悠久,淵源流長。上古時期,此地叫“葛”,葛天氏部族就在這裡休養生息,創造了較高的早期文明。 二是源於國名。大約在據今4000多年前的五帝后期,顓頊的後裔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禹臨死時,欲將天下禪讓給他,但伯益堅持不受,且避居箕山之陽,於是禹的兒子啟繼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政權——夏朝。夏朝建立後,伯益的後人被封為伯爵,封地在葛國(在今河南寧陵縣以北,一說在河南長葛),為夏朝的諸侯國之一,葛國的國君被稱為葛伯。商朝興起後,葛國被商所滅,其子孫就以國名為姓,奉葛伯為葛姓始祖。 資料來源:《姓考》說:“黃帝支庶,封於葛”。宋代鄭憔所著《通志》載:“葛氏,伯爵,嬴姓。夏時諸侯。今郾州城北三十里有葛伯城,即其地也。子孫氏焉。”《孟子·藤文公下》載:“湯居亳,與葛為鄰。”反過來,就是“葛與湯為鄰”。

陳昌遠、陳隆文在《論山西垣曲商城遺址與“湯始居亳”之歷史地理考察》曰:“垣曲商城與古葛伯國遺址鄰近,與’湯始徵,自葛‘的歷史記載相符。”葛國的遺址在今河南商丘市寧陵葛伯屯。此地以“葛伯之樂”聞名於商、周,是歷史記載葛氏得姓的源發之地。 據史載,葛國在商代由伯爵降為子爵國,後被商湯所滅。孟子曰:“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而不祀。湯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犧牲也。‘湯使(人)遺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湯又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粢(音zi:古代祭祀用的穀物)盛也。‘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老弱饋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不授者殺之。有童子以黍肉餉,殺而奪之。《書》曰:’葛伯仇餉。‘此之謂也。為其殺是童子而徵之,四海之內皆曰:’非富天下也,為匹夫匹婦復仇也。‘’湯始徵,自葛始‘,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這就是《書經》中“仲虺(huī)之誥”曾提到的“葛伯仇餉”。《尚書》載的“葛伯仇餉,湯往徵之。”大約在公元前1700年前,葛國最終為商湯所滅。其後便有《通志氏族略》所載的“夏諸侯有葛伯,子孫以國為氏。”這就是“郡望頓邱”的葛氏,世稱“北葛”。 根據《風俗通》考黃帝后裔世系,顓頊是黃帝的孫子,號高陽氏。顓頊的兒子為女修,女修的兒子為皋陶(音yao),皋陶的兒子為伯益,則伯益是顓頊的四世孫。據載,伯益名大費,娶姚氏女為妻。有說因佐舜有功被封在頓丘,賜姓贏;有說因佐大禹有功被封為葛國國君,賜姓贏,成為夏朝諸侯國之一。據考“頓丘”,為古地名,晉設頓丘郡,現為河南清豐縣。

亦說,夏代有諸侯方國「葛」國,在今河南長葛縣。 三是源於外姓改來。據有關資料載亦有三種淵源: 一種是江南葛姓為洪姓改來說。此說主要是根據《姓氏考略》中的一段話:“漢洪·祖子浦廬,一作葛廬,起兵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縣侯,廬讓封於弟文,南渡江,家於句容,為吳中葛氏所出,望出樑國。”於是,有人就據這段話斷定:江南葛姓是在1900多年以前的東漢初期,由洪姓所分支出去的,世稱這一支為“南葛”。洪氏是上古伏羲之後擔任水官的共工氏的後代,所以與源自顓頊的北方葛氏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轉述葛振斌發來資料,網上其他資料亦有此說) 其實,對《姓氏考略》中的這段話,那種認為是洪姓說的人,無疑是一種誤讀。請我們認真讀一讀《姓氏考略》所引用葛洪《抱朴子外篇》中的一段話:“抱朴子者,姓葛,名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也。其先葛天氏,蓋古之有天下者也,後降為列國,因以為姓焉。洪曩祖為荊州刺史。王莽之篡,君恥事國賊,棄官而歸。

與東郡太守翟義共起兵,將以誅莽,為莽所敗,遇赦免禍,遂稱疾自絕於世。莽以君宗強慮終有變,乃徙君於琅琊。君之子浦廬,起兵以佐光武,有大功。光武踐祚,以廬為車騎,又遷驃騎大將軍,封下邳僮縣侯,食邑五千戶,開國初,侯之弟文,隨侯征討,屢有大捷。侯比上書為文訟功,而官以文私從兄行,無軍名,遂不為論。侯曰:弟與我同冒矢石,瘡痍周身,傷失右眼,不得尺寸之報,吾乃重金累紫,何心以安?乃自請表乞轉封於弟,書至上請報,漢朝欲成君高義,故特聽焉。文辭不獲,已受爵,即第為驃騎營立宅舍於博望裡,於今基兆石礎存焉。又分割租秩,以供奉吏士,給如二君焉,驃騎殷勤止之而不從。驃騎曰:此更煩役國人,何以為讓?乃託他行,遂南渡江,而家於句容,子孫躬耕,以典籍自娛。文累使奉迎驃騎,驃騎終不還”。

由此可知,“漢洪●祖子浦廬”中的那個●符號,是“曏”字,(讀xiang,從前的意思),因電腦字型檔中打不出此字,故以●代替。知道這個字的字義是“從前”的意思,那麼“漢洪曏祖子浦廬”這句話,就不是姓洪的洪曏祖或洪浦廬,而是東晉時的葛洪在回憶祖宗時說的一段話,話中的“洪”字其實是葛洪自指,是說:我葛洪從前的祖宗葛浦廬。這樣,所謂浦廬,一作葛廬,“起兵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縣侯,廬讓封於弟文,南渡江,家於句容,為吳中葛氏所出,望出樑國。”就不是由洪姓所改,而是地地道道的由葛姓分支出去的。 還有理由是:第一,如果那個讓封於弟弟的浦廬確姓洪,何來又有“一作葛廬”一說,有這個必要嗎?第二,既然他姓洪,即使是到了江南照樣可以姓他的洪,有必要改姓葛嗎?又不是犯了什麼罪害怕追殺需要隱姓埋名。由此,據我看來,所謂葛姓系由洪姓改來的說法,多半是沒有弄清“漢洪●祖子浦廬”那句話的真實字義,而望文生義的以為“漢洪●祖子浦廬”就是洪浦廬,以至於以訛傳訛。

第二種是由鮮卑族的賀葛氏改來。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賀葛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將鮮卑族的賀葛氏,改為為漢姓葛氏。 第三種是成吉思汗後代一支改姓。據史籍和興化《陽山葛氏宗譜》、《如皋冒氏家譜》及國學大師冒廣生先生《如皋冒氏得姓源流記》等記載,南通葛氏家族中確有一支系興化冒姓葛氏後裔,蒙古族,乃葛承祖所傳。興化冒姓葛氏源於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出於蒙古族乞顏部孛爾只斤氏。成吉思汗長子拖雷,拖雷子即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與王妃篾兒乞特氏生子脫歡,封為鎮南王,開府揚州。元順帝時,脫歡後裔七一為元忠武將軍,世居蘇州。後輾轉遷興化城,取母系祖先篾兒乞特氏首字諧音定漢姓為冒,稱冒七一,成為遷興化的始祖。冒七一子冒八一為避明廷疑忌,改冒姓為葛氏,稱葛八一,為第2世。葛八一生葛思義,為第3世。葛思義生葛惟謙,為第4世。

葛惟謙生葛文進,為第5世。葛文進生葛世威,為第6世。葛世威生葛洪,為第7世。葛洪生葛一林,為第8世。葛一林生葛承祖,為第9世。明中期,葛承祖從興化遷居南通。 資料來源光緒年間《上海葛氏家譜》(轉載) 此外,也有葛姓改為他姓的。漢代諸縣(今山東諸城縣)的一支葛氏遷往陽都縣(今山東沂水縣),因為陽都原先已有一支葛氏,為了與當地的葛氏相區別,便改稱“諸葛”,即諸縣之葛。據史書記載,三國時的諸葛亮“其先祖葛氏,本琅邪諸縣人,後徙陽都。陽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諸葛亮生於陽都,十七歲時隱居南陽(今湖北襄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