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崛起時間,溧陽狄氏的發展過程

解讀百家姓狄姓。本期帶您看溧陽狄氏的發展過程以及崛起時間。狄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8位。狄氏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中國的大陸與臺灣省均未進入前三百大姓。

溧陽狄氏的發展過程 崛起時間

狄姓文化之溧陽狄氏

據《溧陽縣誌紀聞》載:“胥渚裡在溧陽邑西北,其地有雙橋兩水之勝,村居如畫,又名東野”。

胥渚村名的來歷一說是伍子胥亡吳路過溧陽,子胥稍事休息的江中小洲或行乞吳市的地方,另有胥泊為他停留之地。也有人認為胥渚是古華胥國的都城遺址。

但此二說又不免讓人產生疑問。伍子胥在緊急的逃亡途中還有心情給地方命名?且胥泊不管旱路還是水路,離胥渚村都不遠,何故又再次停留?且又說是行乞吳市的地方,那麼胥渚當時不說是繁華,也是人流較為集中的市鎮,但為什麼後來並不在溧陽城的範圍之內?而只能算是城郊。

如說胥渚是古華胥國的都城,但現在胥渚及其周邊均屬溧陽經濟開發區地方,經過大興土木,卻沒發覺一處可以佐證的文物或墓葬發現,最多僅是某些地名上的吻合。胥渚村上的文物或遺址也大多是明清時期的,歷史並沒有這麼長遠。而胥渚村上的人大都姓狄,而狄姓是南宋末才遷來,按上面二種說法,胥渚作為市鎮或都城,應當一直有人居住的地方,其他姓氏在狄姓遷入後這約八百多年的時間裡去哪兒了?狄氏詩學傳家,孝友稱聞,事功壽世,是溧陽的望族之一,按理胥渚村應當是群姓雜居的村落。

故,筆者推證,不管叫胥渚也好,叫東野也好,胥渚村名的來歷並不是以上二種說法。均是居住在此的狄姓自己命名。

溧陽狄氏始祖狄英,字天秀,天水人,隨宋室南渡,舉賢良方正,任江浙行省副使,於宋淳佑間由豫而杭,仕於理宗朝,開府溧陽。致仕,遂居胥渚裡。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天水是狄英的祖籍,並不是說其出生在天水。狄英是狄青的後裔,中間相隔約五世,所以狄英應當是出生或生活在河南。而河南陳州是狄青最後生活的地方。

據史料記載,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漢族,北宋汾州西河人(即今山西汾陽,其祖籍也是天水)。面有刺字,善騎射。出身貧寒,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為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他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累累戰功,人稱“面涅將軍”,以功升樞密使。平生前後25戰,以皇佑四年(1052年)夜襲崑崙關最著名。狄青生前,朝廷視之為心腹大患,認為其是朝廷的最大威脅,對狄青的猜忌,疑慮達到極點。嘉佑元年(1056年)八月,作了4年樞密使的狄青被罷官,出知陳州(今淮陽),離開了京師。到陳州之後,朝廷每半個月就遣中使探望狄青,名曰撫問,實則監視。這時的狄青已被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來他都要“驚疑終日”,惟恐一不小心生出禍端,不到半年便病死於陳州。狄青鬱鬱而終後,卻受到宋王朝的禮遇和推崇,“帝發哀,贈中書令,諡武襄”。

狄青死後,其後人一部分隨其靈柩返回狄青的出生地山西汾陽狄家社,另一部分留下堅守狄青在陳州留下的產業。而在元、金交侵時,狄青的後裔負子流離奔散者不勝列舉,遷於山東的也有五支,有遷於南方的五支,其中有一支到了溧陽。

那為何胥渚周邊會留下如此眾多的地名與華胥時期的地名相吻合,其實是因為中國的民族遷徙歷史造成的。

比如說我們溧陽的新昌淦西,是因為居住那兒的黃氏從江西新干(新干原名新淦,古稱上淦)遷來,為了緬懷家鄉,就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叫作淦西。又比如南京市民耳熟能詳的五臺山、紫金山、翠屏山、方山、雞籠山等,在山西省境內幾乎都有,只也僅緣於公元317年梁元帝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東晉政權。“五馬胡渡江,一馬化為龍”,梁元帝及其輔佐他建政的手下,大多都來自山西。此後,北方人陸續南下。一直到北宋為止,中國很多高官貴胄都是山西人。這些執政的山西大員們,到了南方十分懷念家鄉山水,“風景不殊,舉目有山河之異”(《世說新語》),依稀中情不自禁地把新都建康當成自己處於淪陷區的家鄉。

雖然時隔多年,狄氏也是從淪陷的陳州遷來溧陽,具有同樣的心理情結。

我們從古書上看到:伏羲建國都在宛丘(陳州),伏羲墓(翁婆墓)在陳州,陳州即今河南淮陽。陳州、房州、天水有伏羲廟或伏羲女媧廟。而我們的始祖應當上溯到伏羲和女媧,上溯到伏羲和女媧之母-華胥才是。既然中華民族是伏羲女媧繁衍的子孫,那麼,伏羲女媧之母-華胥,更是中華民族的老祖母了。華胥,實際上是我國古代母系氏族社會中的一位部落女首領。在母系氏族制階段,實行的是群婚,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履大人跡”云云,顯然是對母系氏族時期部落女性與男性野合的一種文雅而神祕的說法。如果伏羲女媧果是華胥的兒女,那也當是這種婚姻制度下的子裔,至於伏羲女媧兄妹結合云云,實則代表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度的轉變階段。在中華民族的古老歷史上,華胥國應當是曾經出現過的國家,其建國者自然是非華胥莫屬。

顧實說:“胥,疋,雅,夏古今通,華胥即華夏也。上古知母不知父,伏羲之母曰華胥氏,而古人以用字無,華胥特為華夏,遂為吾種族之名”。所謂“華胥”氏族,其實就是華族。華胥牽涉到我們民族的命名。

位於河南省淮陽縣的太昊陵,傳說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的地方。陵墓位於淮陽縣城以北的蔡河邊。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廟,是我國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黃帝陵、大禹陵之一。歷來被稱為“天下第一皇朝祖聖地。”

河南淮陽縣《淮陽名勝》一書中指出:“古時候我國西北的華胥氏之國,是華胥氏居住的地方。”。清代吳秉權在《綱鑑易知錄》中則有伏羲“母居華胥(今陝西省藍田縣)之渚”之說。在《歷代陵寢備考》中,也有“伏羲氏,風姓,母居華胥之渚”的說法。這說明華胥是個地方,而且也有了確切的地址,在今陝西省藍田縣。但在山東省泗水有“華胥山”,並且還有“華胥渚”。究竟孰個為是?這個問題就有待於研究了。

《帝王世紀》這樣記載道:伏羲的母親華胥履大人跡“而生包犧,長於成紀”或者說,“生庖犧於成紀”。成紀即現在的天水。這種濃厚的華胥文化氛圍肯定對在河南陳州生活了好多年且祖籍又是天水的狄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故,狄氏來溧陽後,把自己生活定居的地方命名為胥渚,胥渚村東的村命名為宋莊,宋莊東南面以前有三聖廟(也叫三皇廟),宋莊村上東北角有三聖母(羲母陵)紀念臺及周邊其他與華胥時期的地名相吻合就不奇怪了。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胥渚與宋莊絕大部分姓狄的疑問了。

狄英辭官歸隱胥渚裡後,“厥後以隱德不仕者數代”,隱伏無聞。這與南宋的政治形勢及元代蒙族統治者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相關聯的。尤其是元代統治者對漢族知識分子心存戒備,科舉萎縮,且漢人在夷夏之慰重忠義氣節也紛紛不願出仕。再者,一個家族的繁衍壯大,也要積以時日。溧陽狄氏在與江南文化碰撞融合的過程中,逐漸成為望族。

準確地說,溧陽狄氏是在嘉靖萬曆年間崛起的。在明代中期,江南經濟很快得到恢復,廣大士人踴躍躋身科途,在這樣的背景下,狄氏家族也得到了很快的發展。據考,明清兩朝,溧陽狄氏登進士第共13位,舉人46位,貢生數243位,庠生535位。

綜上所說,胥渚村的來歷與伍子胥有關是後人的牽強附會,古華胥國的都城說法,卻無佐證,且找不到史書上在宋朝以前就有胥渚村的記載。胥渚又叫東野也是狄氏自己命名,與華胥國、伍子胥實在是沒有多大的關係。在胥渚村上存有的明清時的文物與遺址,恰恰可以見證溧陽狄氏的發展過程。

TAG標籤:崛起 溧陽 時間 狄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