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送行餃子為灶王爺送行,小年為什麼吃餃子

農曆臘月二十三,我國北方地區的民眾要過小年,這一天人們祭灶神,大掃除,還要沐浴、理髮等,而應景的節日傳統食物則包括灶糖和餃子。那麼小年為什麼吃餃子呢,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

小年為什麼吃餃子 送行餃子為灶王爺送行

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隆重程度跟春節相似,北方人在小年這一天,飯桌上一定會出現主食——餃子。有些人會以為這是對小年節日敬重的表現之一,事實上,這還和我國民間信仰的灶神有著分不開的關係。

因為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吃餃子就是為了給上天述職的灶王爺送行,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餃子的由來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張仲景從長沙太守任上告老還鄉時,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

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見此情景,張仲景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於是他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這副藥方,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數百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

病人們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這“祛寒嬌耳湯”喝下去以後,令人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於是當地受凍的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