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陝西龍高臘八節的食俗

陝西省咸陽市下轄的彬縣龍高鎮,據傳肇始於周先祖公劉,距今已有三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是公劉至太王十餘代人立國奠基的寶地,可以稱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這裡民風古樸,重視傳統,也保留下來一些富有古韻的民俗,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龍高民間臘八節的食俗。

陝西龍高臘八節的食俗

“過個臘八,長個杈把”是龍高地區的民諺,意思是臘八節過後,白晝時間一日長似一日,難熬的漫漫長夜就要縮短了。因此,本地居民臘八節即要慶祝一番,初七夜,居民手持長杈,圍繞篝火,手之舞之蹈之,徹夜盡情狂歡。到了隔日初八,最重要的食俗則是吃臘八面。

龍高當地做臘八面很有講究,初七即用上好的小麥粉加入灰水搋好面,以溼籠布覆蓋,每隔半個時辰揉一次,揉過七八次之後,才用細而長的擀麵杖擀成直徑一米五左右的面片,選一塊平整的地,用笤帚掃乾淨,用略溼的籠布揩去未掃淨的細土,將面片晾在地上,待面片變得略乾燥時,那面片可以用雙手提起來,打眼瞭去,面片通體泛黃,黃中透白,呈透明狀。

接下來便是刂面了,圓面片經兩次對摺後,呈扇形,選一直角搭刀,一手按刀,一手按面,手勁使勻刂去,刂出的面以細而勻稱為上乘。民謠傳作“臘八面,似針線,幾口氣也吸不完,來年日子不斷線。”形象地反映了對臘八面的審美要求和對來年美好生活的寄託。

麵條做好後,便該是準備臊子湯了,原料一般選用黃花、芫荽、蔥、豆腐、臊子、辣面、雞蛋、紅蘿蔔,豆腐是主料,切成厚約三毫米,長約六毫米的菱形。雞蛋煎成厚約一毫米左右的餅子,然後同紅蘿蔔一樣切成菱形。,菱形的豆腐、雞蛋餅、紅蘿蔔入湯後方可漂起來。

煎湯講究漂,湯煎好後,紅白黃綠一起漂浮彙集,色香味俱全。這種漂湯的講究不僅在於色香味,同樣也反映了民眾向上的願望。經過演繹,本地居民也以“都想漂浮,誰沉底呀”含蓄地批評那些不肯忍讓、不想吃虧、只想佔便宜的人。

臘八這天,天還沒亮各家各戶便起床生火了,大家每年都暗中使勁兒,看誰家先端出臘八面來,博得頭彩。各家男人蹲在大門外,面兒上說笑打趣,心裡唯恐自家的臘八面端出來遲了,性急沉不住氣得邊說笑邊咳嗽,給媳婦送訊號。

待盤子端出來,便急不可耐的衝過去,並不接盤子,撈起一雙筷子,端一碗麵條,急乎乎的走到其他未端上面條的漢子跟前,假意撈起一筷頭面條,招呼大夥吃,實質上是炫耀自家麵條的做工,其他漢子也便拱手誇讚頭彩得主內人的手藝。

龍高本地居民吃臘八面不叫吃,嫌俗氣,叫吸,就是攢足一口氣將一筷頭面條吸到口腔裡,不嚼斷,圖這個順暢、綿長、久遠的口感。麵條入口後,柔滑、綿軟卻有筋絲,極具質感,在碗裡泡一半個鐘頭不發濃,仍然有質感,這就是它獨具魅力的地方。

吸臘八面用的是安口窯、耀州窯的小花喇叭碗,白底藍花,玲瓏小巧,配上一團柔絲一樣的臘八面,實在是一種享受。吸臘八面時,主婦一般都會慫恿子女多吃幾碗,頌之曰“臘八面,吸八碗,成龍成鳳不一般”。

這種做工精細的臘八面、吸臘八面的情景傳說是公劉居彬時,由公劉的夫人發明的,後來公劉的後人遷居岐山,岐山將這種面稱為臊子面,不過做工卻已經沒有彬縣臘八面那麼精細,口味也差了許多。岐山人具有商品意識,已經使臊子面成為一種地方小吃品牌。

TAG標籤:臘八節 食俗 陝西 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