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關於湖南方言文化,全面解析

湖南是一個有著許多少數民族的省市,所以它的語言也是多樣化的,除了湘語外,還有許多種民族語言,在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他們都使用本族的語言進行交談。想更瞭解湖南方言文化嗎?下面的湖南文化為你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全面解析:關於湖南方言文化

湖南方言,也叫做湖南話,不等於湘語。湘語只是本地的代表性方言,其次是西南官話、贛語、客家話。湘語的代表是長沙話。對湖南方言做全面研究和描述的著作是:2013年2月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彭澤潤、彭建國等的著作《湖南方言》。湖南方言的分佈跟湖南的地理情況密切相關。湖南省位於中國的中南部,省會在長沙市。因為在洞庭湖以南,所以叫做“湖南”。

因為湘江貫通南北,所以簡稱“湘”。湖南還有民間別稱,例如,根據湘江中游跟瀟水交匯叫做“瀟湘”,又說“三湘四水”。這需要解釋。根據《水經注》:“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始安縣就是現在廣西的興安縣,陽海山就是現在的陽朔山,陽朔山有一塊寫著“湘漓分派”的大石碑。包括這裡的廣西北部一些地域在漢代屬零陵郡管轄,零陵郡的主要區域就是現在的湖南永州。湘江從這裡向東北流去,灕江從這裡向西北流去,這是湘江和灕江的分水嶺,所以人們把湘江上游叫做“灕湘”。

湘江在湖南永州跟從寧遠九疑山來的支流瀟水匯合後向北流去,所以把湘江中游叫做“瀟湘”。湘江到衡陽,跟支流蒸水匯合,所以把湘江的下游叫做“蒸湘”。把“灕湘”、“瀟湘”、“蒸湘”合起來就叫做“三湘”。三湘其實就是湘江流域,代表著湖南的大部分地域。湘江、資江、沅江、澧水4條河流從不同路線匯合到洞庭湖進入長江,它們合起來叫做“四水”,幾乎代表了湖南全部地域。

湘語形成的原因是北方漢族人南下湖南單獨發展並且受到南方少數民族語言影響。雖然湘語在湖南境內的歷史非常久遠,但是湖南境內的少數民族一直是這個區域的主要民族成員。漢語首先在湖南的中心區域傳播進來,湖南周邊的漢語是後期再從這裡進一步傳播過去的。

《漢書·南越傳》記載,南越王趙佗曾經說“西北有長沙,其半蠻夷亦稱王。”公元8年,王莽篡位,曾經把長沙國改名“填蠻郡”,可見當時湖南境內少數民族勢力非常大。具體地說,秦漢時期的漢族主要分佈在3個區域:以常德為中心的沅水和澧水中下游地區;以長沙為中心的湘江中下游地區;湖南和江西兩省的交界線一直到廣東省的狹長地帶。另外,整個湖南地區的廣闊腹地仍然是古代使用苗瑤語族語言的民族居住和沒有開發墾殖的地方,其中可能還零星地散佈著一些漢語移民地點。

唐朝後期劉禹錫貶謫到武陵以後有文章說:“湘沅之濱,寒暑一候,陽雁才到,華言罕聞。”說明當時湘江、沅江流域還有大量非漢族地區,漢語難得聽到。湖南境內氣候溫潤,土地肥沃,漢族人從原來居住區域向周邊地區移民相對便利,因此這種逐漸擴散方式的移民運動歷代都不停息。譚其驤分析了邵陽、新化、武岡、新寧、城步、湘陰和靖州等地方的氏族歷史材料,認為“湖南本省得五十五族,僅後於江西,超過其他一切外省,良以境土密邇,遷徙便利,此為當然之現象。”

湖南西南部新化、安化一帶的湘語,可能是宋朝才擴散過去的。“梅山峒蠻,舊不與中國通。其地東接潭,南接邵,其西則辰,其北則鼎、澧,而梅山居其中。熙寧五年,遂檄諭開梅山。詔以山地置新化縣。”

湖南西北部南縣的湘語到民國時期才形成。清朝末期,在洞庭湖北岸,長江水流攜帶到洞庭湖的泥沙淤積成一大片三角洲。這些肥沃的土地,吸引了省內眾多移民。但是移民來源比較雜亂,各自說自己原來的方言。到民國時期還是既沒有內部地位特別的方言可以推廣,也沒有外部一致的方言可以模仿。但是因為遷移到這裡來的人的原籍一般是益陽、長沙、岳陽、常德、衡陽。益陽來的人最多,“風俗益陽化”明顯。所以,今天南縣湘語也最接近益陽湘語。

湖南省邊遠區域的漢語方言最晚傳播過去,又最先被省外來的強勢方言西南官話同化和覆蓋。當湖南周圍的方言都不同程度地被其他方言取代以後,湖南中部還保留了比較典型的湘語。長沙、湘潭、株洲、衡陽、婁底等湖南中部的大城市的方言會形成自己的向心力。這種地域優勢帶來的方言優勢也會使湖南核心區域的方言不斷鞏固自己的地位。

但是長沙這樣最核心的城市,由於人員流動頻繁,外來方言的影響很強烈,所以反而比中部其他地區的方言變化更加快,但是由於自己的地域優勢形成的方言優越感的作用,沒有湖南周邊方言變化快。

TAG標籤:解析 方言 湖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