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藏族農耕文化,淺談

我國少數民族之一的藏族是一個遊牧民族,最早的藏族人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從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努力發展,形成了現在人們所看到的農耕文化。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藏族文化吧!

淺談:藏族農耕文化

西藏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見證了西藏先民從“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的轉變。而雍布拉康山腳下的一塊良田——薩日索當,則在藏族開耕史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塊良田就叫“薩日索當”。

雍布拉康在藏語中譯為母鹿腿上的宮殿,不僅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座宮殿,更是西藏最早的建築之一。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修復過的雍布拉康二層壁畫中,生動描繪了關於吐蕃第一位藏王聶赤贊普的出現、第一座宮殿的修建、從天而降的佛經、佛塔等聖物以及開耕等等宗教歷史故事。根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世紀,幾位在雅礱河谷贊唐地方放牧的牧人偶遇一位英姿勃發的年輕人,由於言語不通,牧人請來十二位苯教徒問小夥子打哪兒來,小夥子將手指向了天……信奉天神的苯教徒們見他舉止端莊,相貌不俗,將他馱在肩上返回村寨,奉待為王,號令部落。

藏王的確立,讓雅礱河岸方圓幾百裡的部落民眾紛紛搬遷而來,為其修建雍布拉康,並以宮殿為中心聚攏起來,出現了第一座村落,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從“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的轉變。山南地區文物局副局長根堆加措說,在這個村落附近,吐蕃先民開墾農田,專供藏王,也為自身生活所需勞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有這樣一個民間傳說:國王莫早於聶赤贊普,宮殿莫早於雍布拉康,經書莫早於邦貢恰加,地方莫早於雅礱,農田莫早於薩日索當。

從第一代聶赤贊普,雅礱部落首領們一直世居於雍布拉康。雍布拉康一方面以它碉樓式的建築象徵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以它險峻的地形為那個部落爭端頻繁的年代起著極好的防禦作用。直到真正統一吐蕃大業的藏王松贊干布出現,將王都從山南雍布拉康遷都拉薩。即便如此,松贊干布並未忘記本源之地,雍布拉康依然是松贊干布在山南的夏宮。

今天,山南地區澤當鎮貢布日山上的猴子洞卻提醒著我們一個更為古老、流傳至今的關於藏族起源的傳說:神猴與羅剎女結合生出六隻小獼猴,繁衍生息,從“獼猴變人”成為藏族先民的古老傳說,並至今廣泛流傳於西藏民間,更記錄在古老的藏文經書中。

淺談:藏族農耕文化 第2張

史書中的記載,幾年後,為了讓眾多的神猴充飢,父親神猴來到觀音菩薩前請求賜食,觀音菩薩從須彌山中取了天生五穀:青稞、小麥、豆子、蕎麥、油菜子的種子給了神猴,神猴把天生五穀種子撒下貢布日山下的平原——今澤當鎮薩日瑪地方。幾個月後,神猴領著眾猴孫再次來到薩日瑪地方,望著眼前五穀豐收的景象,他激動萬分地對兒孫們說:“吃吧,盡情地吃吧!”,“索當”在藏語中譯為吃吧,由此,西藏第一塊農田——薩日索當產生。

無論是史書中的記載,還是民間傳說,薩日索當即被認為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賜給神猴兒孫五穀之食的地方,更是後來吐蕃先民為供藏王而開墾的第一塊良田。至今,為紀念西藏第一塊良田——薩日索當,每年春耕時節,雍布拉康山腳下的農民穿著節日的盛裝,來到薩日索當田間,舉行隆重的開耕儀式,這一傳統延續至今,這也就是西藏的開耕起源。

在這片名叫薩日索當的第一塊開耕田上,藏族先民開始了耕種、收穫、孕育五穀,滋養雪域高原。人們用智慧來征服雪域高原,同時也虔誠地敬謝大自然的賜予,藏族農耕文化也由此發展演變。根堆加措說:“西藏開耕節在農區是統一的日子,各地農區或以村落,或以幾戶為單位,在這一天舉辦隆重的開耕儀式。開耕節過後,各農區根據各地氣候海拔各異,地域不同,再在不同的時間開始春耕春播。”

至今,開耕節寄託著人們對大自然信仰的敬畏,更寄託了一年中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喜悅和滿足。

春播夏長,秋收冬藏。農耕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內容,儘管西藏的農耕區域比牧業區域的面積小得多,但是,河邊湖畔谷地的農耕區是藏族先祖的誕生地,也是西藏文明的發源地。西藏農耕文化的內容十分豐富,農耕民俗的活動也是千姿百態。

TAG標籤:農耕 藏族 淺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