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列表

武大郎炊餅,遠近聞名的小吃

“武大郎炊餅”咧……很多去過山東的人都知道吧,經常能在大街小巷看到這樣的吆喝聲,小編曾有機會去過山東濟南吃過一次尤其喜歡那麻辣的,應山東人的話叫“得勁”那酸爽讓你回味無窮。要說正宗還是要聊城的。在小吃文化大全中他可是有著很有意思的典故,武松聽過吧,打虎英雄。沒錯這炊餅就是他的哥哥武大郎發明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武大朗炊餅”。

遠近聞名的小吃:武大郎炊餅

關於武大郎炊餅到底是什麼東西呢?人民文學出版社《漫說水滸》一書說:“有人或許會以為是山東煎餅或今天的烤餅、燒餅之類,錯了,炊餅不是煎餅,煎餅是攤的;也不是烤餅、燒餅,烤餅、燒餅是烤的、烙的,而炊餅是蒸的,它其實是南方的一種小點心,類似福建的光餅。”

說炊餅不是燒餅、煎餅,這不錯,但說是“類似福建光餅”的南方小點心,就有問題。據《辭源》:“宋仁宗趙禎時,因蒸與禎音近,時人避諱,呼蒸餅為炊餅。”那蒸餅又是什麼呢?《辭源》解釋“即饅頭,亦曰籠餅”。炊餅原來就是饅頭。蒸餅起源很早,《晉書·何曾傳》說何曾“性奢豪”“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裂開十字花紋的蒸餅就是“開花饅頭”。

《水滸傳》也提到饅頭,如孫二孃店裡赫赫有名的“人肉饅頭”,顯然更像今天的包子,是帶餡的。宋人筆記說“包子即饅頭別名”,後來不知怎麼一來,帶餡的通稱“包子”,而不帶餡的則稱為“饅頭”了———但這種變化並不絕對,現在上海小吃“生煎饅頭”就仍然是帶餡的。

《三遂平妖傳》故事也發生在北宋,第9回寫任遷賣炊餅、燒餅、饅頭、酸棗糕等,左瘸師買了個炊餅說:“我娘八十多歲,如何吃得炊餅?換個饅頭與我。”拿到饅頭,聽說“裡面是瘦豬肉餡兒”,又道:“我娘常吃素,如何吃得?換一個豆沙餡與我。”然後又嫌豆沙餡吃不飽,仍然要換回炊餅。任遷的炊餅一個賣七文錢,很便宜、很大眾化。水滸裡鄆哥向武大報信,嫌“炊餅不濟事”,非要武大請他喝酒嚼肉,可見連市井貧民也不以炊餅為美味。

據宋人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國子監的太學給學生供應的伙食是:“春秋炊餅,夏冷淘,冬饅頭。”冷淘就是冷麵。有的學生領到饅頭捨不得吃,拿回家去轉送親人朋友,說明在這三樣兒裡饅頭要算好東西。

但炊餅的便宜也不是絕對的,《武林舊事》載清河郡王張俊向宋高宗進奉食品,有“炙炊餅”一味,那肯定不是武大炊餅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