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帶你瞭解鎮江碼頭文化

碼頭從古至今便是交易乘客的好地方,大多數靠水的地方都有著碼頭,有碼頭的城市在古代都是一些有名且是商業十分發達的城市,鎮江便是靠水的一個城市。本期鎮江文化帶你去了解關於鎮江的碼頭文化。

帶你瞭解鎮江碼頭文化

傳統碼頭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激盪、彼此融合的產物,既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又烙印著近代西方文化的痕跡,形成了鎮江獨特的文化個性。但由於鎮江傳統碼頭文化與幾千年的自然經濟、小商品經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與近代殖民地文化有著諸多糾葛,因而產生了不少現代化征程上的羈絆:

一、固步自封。傳統碼頭文化因港口的屬地性、地域性而回避開放,難以形成創新意識。

二、思維狹隘。農耕社會模式下由於鎮江對自我地理優勢的過度依賴與自信,發展思路缺乏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放性思維。

三、江湖氣息。舊時代,碼頭是打出來的,市場也是打出來的。這種江湖潛規則,無視現代化市場秩序,缺乏文明核心,制約著鎮江現代商業精神的形成。

四、缺乏合作。過去江湖上所謂“碼頭大小各分班,畫界疆域不放寬”,是對鎮江碼頭地盤劃分的形象描述。畫地為牢的想法使人們排斥他人,忽視溝通,難以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圍。

五、急功近利。碼頭商販注重投機而非投資,喜歡“過手買賣”,對立見成效的投機趨之若鶩,對打基礎、管長遠的事情則不感興趣。

六、缺少定力。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碼頭商貿的流變性,使碼頭文化像貨物的聚散轉輸一般,缺乏厚實感和凝重感,導致城市文化心態浮躁,沒有定力。

鎮江自古就是聯絡江南、江北的渡口、碼頭。北方士民“南渡”,多經淮而由此渡江居於寧鎮常一帶。隨著全國經濟中心南移、人口增長及大運河開鑿,自隋唐起,江就逐漸發展成為運河線上的以商業、手工業、運輸業著稱,“商賈並湊”的民居城市。杜牧詩《潤州二首》反映了市井的繁華,李白《丁都護歌》也描繪了丹陽至京口一段運河兩岸商業興旺的景象。

宋代鎮江府商稅額佔全國第十一位”,“明代鎮江是全國三十三個商業發達的城市之一”,“在江南商業區中位在常州、蕪湖、九江之上”,進入清代商業空前繁榮,有“銀碼頭”之稱,出現“舳艫轉粟三千里,燈火臨流十萬家”的盛況,是重要的物資中轉站和銷售市場。

TAG標籤:碼頭 鎮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