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列表

八大菜系的特點,走進中國飲食文化代表

  八大菜系是中國飲食文化中,最能夠影響國人飲食風味的菜系。八大菜系由川菜、魯菜、粵菜、蘇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組成。最早時候川菜、魯菜、粵菜、蘇菜才是最有影響裡的地方菜,到後來的四大菜系由四大新地方而成。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中國飲食:八大菜系的特點吧!

走進中國飲食文化代表,八大菜系的特點

  魯菜:
  魯菜,是起源於山東的齊魯風味,是中國漢族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發型菜系(相對於淮揚、川、粵等影響型菜系而言),是歷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難度最高、最見功力的菜系。

  2500年前源於山東的儒家學派奠定了中國飲食注重精細、中和、健康的審美取向;1600年《齊民要術》總結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蒸、煮、烤、釀、煎、炒、熬、烹、炸、臘、鹽、豉、醋、醬、酒、蜜、椒”奠定了中式烹調技法的框架;明清時期大量山東廚師和菜品進入宮廷,使魯菜雍容華貴、中正大氣、平和養生的風格特點進一步得到昇華。

  經典菜品有一品豆腐、蔥燒海蔘、三絲魚翅、白扒四寶、糖醋黃河鯉魚、九轉大腸、油爆雙脆、扒原殼鮑魚、清湯銀耳、油燜大蝦、醋椒魚、糟熘魚片、溫熗鱖魚片、芫爆魷魚卷、醬爆裡脊絲(京醬肉絲)、木樨肉(木須肉)、膠東四大溫拌、糖醋里脊、紅燒大蝦、招遠蒸丸、清蒸加吉魚、蔥椒魚、糖醬雞塊、油潑豆莛、詩禮銀杏、奶湯蒲菜、烏魚蛋湯、鍋燒鴨、香酥雞、黃魚豆腐羹、拔絲山藥、蜜汁梨球、砂鍋散丹、布袋雞、芙蓉雞片、氽芙蓉黃管、油潑豆莛、陽關三疊、雨前蝦仁、詩禮銀杏、烏雲託月、黃燜雞塊、鍋塌黃魚、奶湯鯽魚、燒二冬、泰山三美湯、清湯西施舌、賽螃蟹、燴兩雞絲、象眼鴿蛋、雲片猴頭菇、油爆魚芹、酥炸全蠍等。

  鹹鮮為主
  魯菜講究原料質地優良,以鹽提鮮,以湯壯鮮,調味講求鹹鮮純正,突出本味。大蔥為山東特產,多數菜餚要要用蔥薑蒜來增香提味,炒、熘、爆、扒、燒等方法都要用蔥,尤其是蔥燒類的菜餚,更是以擁有濃郁的蔥香為佳,如蔥燒海蔘、蔥燒蹄筋;喂餡、爆鍋、涼拌都少不了蔥薑蒜。海鮮類量多質優,異腥味較輕,鮮活者講究原汁原味,蝦、蟹、貝、蛤,多用姜醋佐食;燕窩、魚翅、海蔘、幹鮑、魚皮、魚骨等高檔原料,質優味寡,必用高湯提鮮。

  火候精湛
  魯菜的突出烹調方法為爆、扒、拔絲,尤其是爆、扒素為世人所稱道。爆,分為油爆、醬爆、芫爆、蔥爆、湯爆、水爆、火爆等,“烹飪之道,如火中取寶。不及則生,稍過則老,爭之於俄頃,失之於須臾”。爆的技法充分體現了魯菜在用火上的功夫。因此,世人稱之為“食在中國,火在山東”。

  精於制湯
  魯菜以湯為百鮮之源,講究“清湯”、“奶湯”的調製,清濁分明,取其清鮮。清湯的製法,早在《齊民要術》中已有記載。用“清湯”和“奶湯”製作的菜品繁多,名菜就有“清湯全家福”、“氽芙蓉黃管”、“奶湯蒲菜”、“奶湯八寶布袋雞”、“湯爆雙脆”等,多被列為高檔宴席的珍饌美味。

  善烹海味
  對海珍品和小海味的烹製堪稱一絕。山東的海產品,不論參、翅、燕、貝,還是鱗、蚧、蝦、蟹,經當地廚師的妙手烹製,都可成為精鮮味美之佳餚。

  注重禮儀
  山東民風樸實,待客豪爽,在飲食上大盤大碗豐盛實惠,注重質量,受孔子禮食思想的影響,講究排場和飲食禮儀。正規筵席有所謂的“十全十美席”,“大件席”、“魚翅席”、“翅鮑席”、“海蔘席”、“燕翅席”等,都能體現出魯菜典雅大氣的一面。

走進中國飲食文化代表,八大菜系的特點 第2張

  川菜:
  川菜作為中國漢族傳統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川菜體系三大主流地方風味流派是:川西上河幫風味以成都川菜為代表的蓉菜,川東大河幫風味(亦稱下河幫風味)以重慶川菜為典範的渝菜,川南小河幫風味以瀘州川菜為特色的瀘菜。瀘州川菜在民國時期從小河幫風味發展豐富為大河幫小河味風味。蓉菜、渝菜、瀘菜共同構成現代川菜體系,蓉菜以岷江上游流域菜品為代表;渝菜以重慶境內長江、嘉陵江下游流域菜品為代表;瀘菜以川南古瀘水流域(亦稱馬湖江)菜品,尤其以瀘州菜為代表。此三大主流地方風味流派共同構築了川菜的特色品牌,代表了川菜藝術的最高發展水平。

  川菜取材廣泛,調味多變,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調味著稱,並以其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郁的地方風味,融會了東南西北各方的特點,博採眾家之長,善於吸收,善於創新,享譽中外。

  川菜興起於清末和抗戰兩個時間段,以家常菜為主,取材多為日常百味,其特點在於紅味講究麻、辣、香,白味鹹鮮中仍帶點微辣。代表菜品有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回鍋肉、東坡肘子等。

  口味分類
  川菜的味相當豐富,號稱百菜百味。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數魚香、麻辣、辣子、陳皮、椒麻、怪味、酸辣諸味。調製這些複合味有很大的難度,但若掌握了它們的配方及調製方法,基本上也能學得八九不離十。下面分別介紹如下(按其重量比例作為單位)。

  魚香味
  蔥薑蒜泥1。泡椒0.5。四川豆瓣醬2。糖1.5。醋1.5。醬油、酒、味精適量。調法是先煸蔥、姜、蒜、泡椒,再煸豆瓣醬出紅油,與其他調料混合。色紅味甜、酸、辣均衡,都不算太濃。可做魚香肉絲、魚香茄子、魚香蘸汁等。

  麻辣味
  花椒0.5或花椒粉0.2。幹辣椒0.3。四川豆瓣醬3。糖1。醋1。蔥、姜、蒜、酒、醬油、味精適量。調法是先將幹辣椒段炸至褐色,再下花椒炒香,煸蔥薑蒜之後下其他調料。為取麻味,還可加些花椒粉。(油炸花椒起香,麻味來之於花椒粉)。特點是色澤金紅,麻辣鮮香,有輕微的甜酸。可制麻辣魚丁、麻婆豆腐等。

  辣子味
  四川豆瓣醬1。糖0.3。醋0.3。蔥、姜、蒜及醬油、味精、酒適量。調法是先下蔥薑蒜煸香,再將豆瓣醬煸炒出紅油,下其他料調和。特點是鮮辣中帶有極微的甜酸味。可制辣子雞丁,辣子魚丁等菜。

  陳皮味
  花椒0.5。幹辣椒1。四川豆瓣醬3。糖2。陳皮2。醬油、味精、蔥、姜、蒜、酒適量。調製法為先將幹椒炸焦,再煸花椒出香味,如用陳皮塊,亦加煸炒,若用烤乾的陳皮碾成的粉,可在烹調近完畢時灑入。煸蔥、姜、蒜出香味後再煸瓣醬,隨後下料加湯及其他作料燜燒原料。口味特點是麻辣鮮香,有陳皮特有的芳香味,可制陳皮牛肉、陳皮雞等。

  椒麻味
  蔥白10。花椒2。醬油12。糖2。醋2。味精、鮮湯少許。製法是將花椒用酒浸泡一夜,然後與蔥白一起剁成細泥,加醬油、糖、醋等其他料調攔而成。特點是麻香鮮鹹。可用於調攔椒麻允片、椒麻肚片等菜。

  怪味
  四川豆瓣醬1。芝麻醬1。糖0.8。醋0.8。花椒粉0.05。油1。蔥、蒜泥各0.1。醬油、鮮湯適量。製法是先以油煸四川豆瓣醬至油變紅,用鮮湯調開芝麻醬,再加上所有作料調攔均勻而成。特點是辣、麻、甜、酸、鹹、鮮、香諸味融為一體,味覺非常豐富。可調製怪味雞丁、怪味鴨片等等。

  酸辣味
  辣味有用於炒爆菜和用於燴菜之分,前者比例為:四川豆瓣醬1,糖0.6,醋0.9,蔥、姜、蒜及酒、醬油、鮮湯、紅油適量。製法是先煸蔥、姜、蒜和豆瓣醬,再調和其他味料。後者比例為白胡椒粉0.8,醋6,蔥花香菜末6,麻油少許。前者特點是酸辣而香,微有甜味,後者酸辣爽口,上口鹹酸,下嚥時始覺辣味。用於炒爆菜如酸辣魷魚卷、酸辣魚片;燴菜如酸辣湯、酸辣燴雞血等。

  味型特點
  川菜特點: 清鮮醇濃,麻辣辛香,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川菜有麻、辣、甜、鹹、酸、苦六種。在六種基本味型的基礎上,又可調配變化為多種複合味型,在川菜烹飪過程中,如能運用味的主次、濃淡、多寡,調配變化,加之選料、切配和烹調得當,即可獲得色香味形俱佳的具有特殊風味的各種美味佳餚。

  川菜特點是突出麻、辣、香、鮮、油大、味厚,重用“三椒”(辣椒、花椒、胡椒)和鮮姜。調味方法有乾燒、魚香、怪味、椒麻、紅油、薑汁、糖醋、荔枝、蒜泥等複合味型,形成了川菜的特殊風味,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譽。

  川菜的複合味型有20多種,如鹹鮮味型、家常味型、麻辣味型、糊辣味型、魚香味型、薑汁味型、怪味味型、椒麻味型、酸辣味型、紅油味型、蒜泥味型、麻醬味型、醬香味型、煙香味型、荔枝味型、五香味型、香糟味型、糖醋味型、甜香味型、陳皮味型、芥末味型、鹹甜味型、椒鹽味型、糊辣荔枝味型、茄汁味型等等。

  菜式特點
  主要由高階宴會菜式、普通宴會菜式、大眾便餐菜式
  和家常風味菜式四個部分組成。四類菜式既各具風格特色,又互相滲透和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對各地各階層甚至對國外,都有廣泛的適應性。

走進中國飲食文化代表,八大菜系的特點 第3張

  粵菜:
  粵菜即廣東菜,狹義指廣州府菜,也就是廣州菜,含南番順,是中國漢族四大菜系之一,發源於嶺南,廣義由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發展而成。是起步較晚的菜系,但它影響深遠,世界各國的中菜館,多數是以粵菜為主,在世界各地粵菜與法國大餐齊名,國外的中餐基本上都是粵菜。因此有不少人,認為粵菜是海外中國的代表菜系。

  粵菜用量精而細,配料多而巧,裝飾美而豔,而且善於在模仿中創新,品種繁多,1965年“廣州名菜美點展覽會”介紹的就有5457種之多。

  質和味
  粵菜注重質和味,口味比較清淡,力求清中鮮、淡中求美。而且隨季節時令的變化而變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濃郁,追求色、香、味、型。

  地理優勢
  廣東地處亞熱帶,瀕臨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產富饒。故廣東的飲食,一向得天獨厚。自秦漢開始,中原漢人不斷南遷進入廣州。他們不但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同時也帶來了“燴不厭細,食不厭精”的中原飲食風格。

  用料
  粵菜用料十分廣泛,不僅主料豐富,而且配料和調料亦十分豐富。為了顯出主料的風味,粵菜選擇配料和調料十分講究,配料不會雜,調料是為調出主料的原味,兩者均以清新為本。

  講求色、香、味,型,且以味鮮為主體。畜類菜色:脆皮烤乳豬、龍虎鬥、太爺雞、、猴腦湯等百餘種。海鮮、河鮮一直是粵菜賴以生存的基本原料,蟲蛇魚蛤也是廣州人的最愛。

  食譜特色
  廣州菜食譜絢麗多姿,烹調法技藝精良,並以其用料廣博而雜著稱。據粗略估計,廣州菜用料達數千種,舉凡各地菜系所用的家養禽畜,水澤魚蝦,廣州菜無不用之;而各地所不用的蛇、鼠、貓、狗、山間野味,粵菜則視為上餚。早在南宋周去非《領外代答》就有精闢的記載:“深廣及溪峒人,不問鳥獸蛇蟲,無不食之。其間野味,有好有醜。山有鱉名蟄,竹有鼠名猷。鴿鸛之足,獵而煮之;鱘魚之脣,活而臠之,謂之魚魂,此其珍也。

  至與遇蛇必捕,不問長短,遇鼠必捉,不問大小。蝙蝠之可惡,蛤蚧之可畏,蝗蟲之微生,悉取而燎食之;蜂房之毒,麻蟲之穢,悉炒而食之;蝗蟲之卵,天蝦之翼,悉炒而食之。”粵菜雜食之風,常令一些外人瞠目結舌。唐代韓愈被貶至潮州時,見到當地群眾嗜食蠔、鱉、蛇、章魚、青蛙、江珧柱等幾十種異物,大為驚異,害怕得“臊腥始發越,咀吞面汗巰。”鮑、參、翅、肚、山珍海味已是許多地方菜之上品了,而蛇、鼠、貓、狸等野味仍為廣州菜中具有獨特風味的佳餚和藥膳。

  烹調方法
  烹調方法有21種之多,尤以蒸、炒、煎、焗、燜、炸、煲、燉、扣等見長,講究火候,尤重“鑊氣”和現炒現吃,做出的菜餚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鮮、嫩、爽為主,而且隨季節時令的不同而變化,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郁,並有“五滋”(香、酥、脆、肥、濃)、六味(酸、甜、苦、辣、鹹、鮮)之別。選料廣博奇異,品種花樣繁多,飛禽走獸、魚蝦鰲蟹,幾乎都能上席。風味注重質和味,口味比較清淡,力求清中求鮮、淡中求美。

走進中國飲食文化代表,八大菜系的特點 第4張

  蘇菜:
  江蘇菜,中國漢族八大菜系之一,簡稱蘇菜。由於蘇菜和浙菜相近,因此和浙菜統稱江浙菜系。主要以金陵菜、淮揚菜、蘇錫菜、徐海菜等地方菜組成。

  江蘇菜起源於二千多年前,當時吳人善制炙魚、蒸魚和魚片。一千多年前,鴨已為金陵美食。南宋時,蘇菜和浙菜同為“南食”的兩大臺柱。

  蘇菜擅長燉、燜、蒸、炒,重視調湯,保持菜的原汁,風味清鮮,濃而不膩,淡而不薄,酥鬆脫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南京菜口味和醇,玲瓏細巧;揚州菜清淡適口,刀工精細;蘇州菜口味趨甜,清雅多姿。其名菜有烤方、水晶餚蹄、清燉蟹粉獅子頭、金陵丸子、黃泥煨雞、清燉雞孚、鹽水鴨(金陵板鴨)、金香餅、雞湯煮乾絲、肉釀生麩、鳳尾是、三套鴨、無錫肉骨頭、陸稿薦醬豬頭肉、沛縣狗肉等。

  據杭州徐珂所輯《清稗類鈔》中記載“餚饌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師、山東、四川、廣東、福建、江寧,蘇州、鎮江、揚州、淮安。”十個名城,半數在江蘇。蘇菜系由淮揚、蘇錫、徐海三大地方風味菜餚組成,以淮揚菜為主體。淮揚地處蘇中,東至海啟通泰鹽阜,西至金陵六合,南及京口金壇,北達兩淮。淮揚菜的特點是選料嚴謹,注意刀工和火工,強調本味,突出主料,色調淡雅,造型

  新穎,鹹甜適中,口味平和,故適應面較廣。在烹調技藝上,多用燉、燜、煨、焐之法。其中南京菜以烹製鴨菜著稱,鎮、揚菜以烹雞餚及江鮮見長;其細點以發酵麵點、燙麵點和油酥麵點取勝。

  蘇菜擅長燉、燜、蒸、炒,重視調湯,保持原汁,風味清鮮,濃而不膩,淡而不薄,酥鬆脫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南京菜口味和醇,玲瓏細巧;揚州菜清淡適口,刀工精細;蘇州菜口味趨甜,清雅多姿。天下名城號稱“揚一益二”(益州即今日的四川),繁榮的市場促進了蘇菜系烹飪技藝的發展。隋唐松江的“金齏玉膾”,糖姜蜜蟹;蘇州的玲瓏牡丹齏,揚州的縷子膾,都是造型精美的花式菜餚。蘇菜系的主食、點心在五代時即有“健康七妙”之稱。其米飯粒粒分明,柔而不爛,可以擦臺子;麵條筋韌,可以穿結成帶而不斷;餅薄透明,可以映字;餛飩湯清,可注硯磨墨;饊子既香又脆,“嚼得驚動十里人”,足見技藝之高妙。

  宋代以來,蘇菜的口味有較大的變化。原來南人菜鹹而北方菜甜,江南進貢到長安、洛陽的魚蟹要加糖加蜜。宋室南渡杭城,中原大批士大夫南下,帶來了中原風味的影響。蘇、錫今日的嗜甜,由此而濫觴。此外唐宋時期,特別是金元以來,伊斯蘭教徒到江蘇者日多,蘇菜系又受清真菜的影響,烹飪更為豐富多彩。明清以來,蘇菜系又受到許多地方風味的影響。昔日吳王夫差、隋煬帝行船宴飲,龍舟作樂的帝王享受船點船菜,此時作為商家謀利的手段,也可供尋常百姓品嚐。

  清代蘇菜流行於全國,相當於川菜、粵菜的地位。蘇菜中的一支——淮揚菜系曾為宮廷菜,至2013年國宴中的大多數菜餚仍屬於淮揚菜。因此,淮揚菜亦稱國菜。蘇州菜系歷史上也十分流行。乾隆帝南巡的時候,曾經到蘇州的得月樓做客,嚐到江南美味後,非常高興,口稱蘇州為天下第一食府。蘇州菜系中的特色小吃包括棗泥拉糕、小方糕、三鮮餛飩、酒釀圓子、豆腐花、船點、青糰子、八寶飯等等。

  南京菜口味和醇,玲瓏細巧,一千多年前,鴨已為金陵美食;揚州菜清淡適口,刀工精細;蘇州菜口味趨甜,清雅多姿。江蘇名菜有烤方、水晶餚蹄、揚州炒飯、清燉蟹粉獅子頭、金陵丸子、白汁圓菜、黃泥煨雞、清燉雞孚、鹽水鴨(金陵板鴨)、碧螺蝦仁、蜜汁火方、櫻桃肉、母油船鴨、爛糊、黃燜栗子雞、蓴菜銀魚湯、萬三蹄、響油鱔糊、金香餅、雞湯煮乾絲、肉釀生麩、鳳尾蝦、三套鴨、無錫肉骨頭、樑溪脆鱔、蘇式醬肉和醬鴨、沛縣狗肉等。

走進中國飲食文化代表,八大菜系的特點 第5張

  閩菜:
  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經歷了中原漢族文化和當地古越族文化的混合、交流而逐漸形成。閩菜是以福州菜為基礎,後又融合閩東、閩南、閩西、閩北、莆仙地方風味菜為主形成的菜系。福建人民經過與海外、特別是南洋群島人民的長期交往,海外的飲食習俗也逐漸滲透到閩人的飲食生活之中,從而使閩菜成為帶有開放特色的一種獨特的菜系。閩菜以烹製山珍海味而著稱,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以及湯路廣泛的特點,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

  閩菜發源於福州,以福州閩菜為代表,狹義閩菜指以福州菜為主體,代表著閩菜的文化與時尚。閩菜最早起源於福建福州閩縣,在後來發展中形成福州、閩南、閩西三種流派,即廣義閩菜。福州菜淡爽清鮮,講究湯提鮮,擅長各類山珍海味,閩南菜包括泉州、廈門、漳州一帶,講究作料調味,重鮮香:閩西菜包括長汀及西南一帶地方,偏重鹹辣,烹製多為山珍,帶有山區風味。故此,閩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長於紅糟調味,二長於制湯,三長於使用糖醋。這一傳統即使進入上海,盡染海派風味後,依然未變。閩菜除了招牌菜“佛跳牆”外,還有魚丸、烏柳居(五柳居)、白雪雞、閩生果,醉排骨、紅糟魚排等等,均別有風味。

  湯是閩菜的精髓,素有一湯十變之說。據曇石山文化遺址考證,閩人在5000多年前就有了吃海鮮和製作湯食的傳統。福建一年四季如春,這樣的氣候適合做湯。

  閩菜原料
  由於福建的地理形勢倚山傍海,北部多山,南部面海。蒼茫的山區,盛產菇、筍、銀耳、蓮子和石鱗、河鰻、甲魚等山珍野味;漫長的淺海灘塗,魚、蝦、蚌等海鮮佳品,常年不絕。平原丘陵地帶則稻米、蔗糖、蔬菜、水果譽滿中外。山海賜給的神品,給閩菜提供了豐富的原料資源,也造就了幾代名廚和廣大從事烹飪的勞動者,他們以擅長製作海鮮原料,並在蒸、氽、炒、煨、爆、炸等方面獨具特色。全國最佳廚師強木根、強曲曲“雙強”兄弟,使閩菜的烹飪技藝躍上了一個新臺階,使古老樸實的傳統閩菜,發揮了新的活力。

  閩菜刀工
  閩菜注重刀功,有“片薄如紙、切絲如發、剞花如荔”之美稱。而且一切刀功均圍繞著“味”下工夫,使原料通過刀功的技法,更體現出原料的本味和質地。它反對華而不實,矯揉造作,提倡原料的自然美並達到滋味沁深融透,成形自然大方、火候表裡如一的效果。“雀巢香螺片”就是典型的一菜,它通過刀功處理和恰當的火候使菜餚猶如盛開的牡丹花,讓人賞心悅目又脆嫩可口。

  閩菜湯菜
  閩菜重視湯菜,與多烹製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閩廚長期以來把烹飪和確保原料質鮮、味純、滋補聯絡起來,從長期積累的經驗認為,最能保持原料本質和原味的當屬湯菜,故湯菜多而考究。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雞湯氽海蚌”就是有代表性的一菜,它的“雞湯”不是單純的“雞”湯,而是經過精心製作的“三茸湯”,取料於母雞、豬裡脊、牛肉提煉而成,氽入閩產的海蚌後,讓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

  閩菜調味
  閩菜的烹調細膩表現在選料精細、泡發恰當、調味精確、制湯考究、火候適當等方面。特別注意調味則表現在力求保持原汁原味上。善用糖,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則可保持原味。因而有甜而不膩,淡而不薄的盛名。

走進中國飲食文化代表,八大菜系的特點 第6張

  浙菜:
  浙江菜,簡稱浙菜,是中國漢族八大菜系之一,其地山清水秀,物產豐富佳餚美,故諺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浙江省位於我國東海之濱,北部水道成網,素有魚米之鄉之稱。西南丘陵起伏,盛產山珍野味。東部沿海漁場密佈,水產資源豐富,有經濟魚類和貝殼水產品500餘種,總產值居全國之首,物產豐富,佳餚自美,特色獨具,有口皆碑。

  綜述
  浙菜基於以上四大流派,就整體而言,有比較明顯的特色風格,又具有共同的四個特點:選料講究,烹飪獨到,注重本味,製作精細。

  選料講究
  原料講究品種和季節時令,以充分體現原料質地的柔嫩與爽脆,所用海鮮、果蔬之品,無不以時令為上,所用家禽、畜類,均以特產為多,充分體現了浙菜選料講究鮮活、用料講究部位,遵循“四時之序”的選料原則。

  選料刻求“細、特、鮮、嫩。”
  1、細:即精細,注重選取原料精華部分,以保持菜品的高雅上乘;
  2、特:即特產。注重選用當地時令特產,以突出菜品的地方特色;
  3、鮮:即鮮活,注重選用時鮮蔬果和鮮活現殺的海味河鮮等原料,以確保菜品的口味純正;
  4、嫩:即柔嫩,注重選用新嫩的原料,以保證菜品的清鮮爽脆。

  烹飪獨到
  浙菜以烹調技法豐富多彩聞名於國內外,其中以炒、炸、燴、熘、蒸、燒6類為擅長。“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浙菜常用的烹調方法有三十餘類,因料施技,注重主配料味的配合,口味富有變化。其所擅長的六種技法各有千秋:
  1、炒,以滑炒見長,要求速度快速成菜,成品質地滑嫩,薄油輕芡,清爽鮮美不膩;
  2、炸,菜品外鬆而裡嫩,力求嫩滑醇鮮,火候恰到好處,以包裹炸、卷炸見長;
  3、燴,燴的技法所製作的菜餚,湯菜榮獲如願了鮮嫩,湯汁濃醇;
  4、溜,溜的技法所製作的菜品講究火候,注重配料,主料多需鮮嫩腴美之品,突出原料的鮮美純真之味;
  5、蒸,講究配料和烹製火候,主料作到鮮嫩瞍美;
  6、燒,燒的技法所烹製的菜品,更以火工見長,原料要求燜酥入味,濃香適口。
  另外,浙江的名廚高手烹製海鮮河鮮有其獨到之處,適應了江南人民喜食清淡鮮嫩之飲食習慣。烹製魚時,多以過水處理程式,約有三分之二的魚菜是以水傳熱介質烹製而成,突出了魚的鮮嫩味美之特點,傳統菜當首推杭州的西湖醋魚,系活魚現殺,經沸水氽熟,軟熘而成,不加任何油腥,滑嫩鮮美,眾口交贊。

  注重本味
  口味注重清鮮脆嫩,保持原料的本色和真味。〈清〉杭州人李漁《閒情偶記》中曾認為“世界好物利在孤行”,意思是要吃上等原料的本味。但是烹飪的發展證明,所謂突出原料本味,並非原料經合理的科學的烹飪,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去其糟粕,即除用熟處理外,還需要用蔥、姜、蒜、紹酒、醋等調味品,達到去腥、羶,增香的功效,驅逐原料的不良之味,增加原料的香味。

  例如,浙江名菜“東坡肉”以紹酒代水烹製,醇香甘美。由於浙江物產豐富,因此在菜名配製時多以四季鮮筍、火腿、冬菇、蘑菇和綠葉時菜等清香之物相輔佐。原料的合理搭配所產生的美味非用調味品所能及。如雪菜大湯黃魚以雪裡蕻鹹菜、竹筍配伍,湯料鮮香味美,風味獨特;清湯越雞則以火腿、嫩筍、冬菇為原料蒸制而成,原汁原味,醇香甘美;火夾魚片則是用著名的金華火腿夾入魚片中烹製而成,菜品鮮合一,食之香嫩清鮮,其構思真乃巧奪天工。此類菜品例子舉不勝舉,足以證明浙菜在原料的配伍上有其維妙獨到之處。在海鮮河鮮的烹製上,浙菜以增鮮之味和輔料來進行烹製,以突出原料之本。

  製作精緻
  浙菜的菜品形態講究,精巧細膩,清秀雅麗。這種風格特色,始於南宋,《夢粱錄》曰:“杭城風俗,凡百貨賣飲食之人,多是裝飾車蓋擔兒;盤食器皿,清潔精巧,以炫耀人耳目”。據南宋人筆記載,趙宋偏安江南,都在臨安(今杭州),宮廷中就設有“意思蜜煎局”,專制各色雕花蜜煎以供御用。意思蜜煎局的廚師,或以木瓜雕成“鵲橋仙故事”,或“以菖蒲或通用草雕刻天師雙虎象於中,四周以五色染菖蒲懸圍子左右。又雕刻生百蟲鋪子上,卻以蘚、榴、艾葉、花朵簇擁。”由此可見南宋時期廚師食雕技藝之高超。

  縱觀當今浙江名廚綜合運刀技法之姻熟,配菜之巧妙,烹調之細膩,裝盤之講究,其所具有的細膩多變幻刀法和淡雅的配色,深得國內外美食家的讚賞,均體現了浙江廚師把烹飪技藝與美學的有機結合,創造出了一款款美饌佳餚。如傳統名菜“薄片火腿”,片片厚薄均等、長短一致、整齊劃一,每片紅白相間,造型尤似江南水鄉的拱橋;南宋傳統名菜“蟹釀橙”,色彩豔麗,橙香蟹美,構思巧妙,獨具一格;創新菜餚“錦繡魚絲”,9釐米長的魚絲整齊劃一(足見刀工底之深厚),綴以幾線紅綠柿椒,色彩豔麗和諧,博得廣大食客的讚許。許多菜餚,以風景名勝命名,造型優美。許多菜餚都富有美麗的傳說,文化色彩濃郁是浙江菜一大特色。

走進中國飲食文化代表,八大菜系的特點 第7張

  湘菜:
  湘菜,又叫湖南菜,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種地方風味為主。

  湘菜製作精細,用料上比較廣泛,口味多變,品種繁多;色澤上油重色濃,講求實惠;品味上注重酸辣、香鮮、軟嫩;製法上以煨、燉、臘、蒸、炒諸法見稱。

  官府湘菜代表菜品以組庵菜系為代表,如組庵豆腐、組庵魚翅等;民間湘菜代表菜品有東安雞,金魚戲蓮、永州血鴨、臘味合蒸、姊妹糰子、寧鄉口味蛇、岳陽薑辣蛇、剁椒魚頭等。

  基本特色
  湘菜歷來重視原料互相搭配,滋味互相滲透。湘菜調味尤重酸辣。因地理位置的關係,湖南氣候溫和溼潤,故人們多喜食辣椒,用以提神去溼。用酸泡菜作調料,佐以辣椒烹製出來的菜餚,開胃爽口,深受青睞,成為獨具特色的地方飲食習俗。同時,爆炒也是湖南人做菜的拿手好戲。

  烹調特色
  歷史悠久,在熱烹、冷制、甜調三大類烹調技法中,每類技法少則幾種,多的有幾十種。相對而言,湘菜的煨功夫更勝一籌,幾乎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煨,在色澤變化上可分為紅煨、白煨,在調味方面有清湯煨、濃湯煨和奶湯煨。小火慢燉,原汁原味。有的菜晶瑩醇厚,有的菜汁純滋養,有的菜軟糯濃郁,有的菜酥爛鮮香,許多煨出來的菜餚,成為湘菜中的名饌佳品。

  口味特點
  “辣味烈性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辣椒種子在西南、西北和東南地區的廣泛傳播後,開始正式落腳在湖南這片肥沃而溼潤的土地,並立即在這裡迅速生根、開花、結果,繁衍擴張,贏得了這片土地上人民的酷愛。作為一種西來的洋貨,辣椒在湖南不僅沒有被排斥,或者遭到洋蔥、胡椒等農作物被冷落的命運,反而得到了特別的禮遇,碰撞出激情的火花。究其緣由,似可作以下的分析:

  第一層是地理與氣候的原因。據說在全球同一緯度上,有一條“辣帶”,從南美經太平洋諸島,貫穿亞洲大陸至東亞、東南歐、北非,湖南便處在這條“辣帶”的一個圓點上。由於湖南位於西南面的雲貴高原與東北面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過渡地帶,加上其正處於孟加拉灣暖溼氣流與太平洋暖溼氣流相抗衡之地,年降水量達1300~1800毫米之多,河流湖泊密佈,水網連綿縱橫,湘、資、沅、澧四水下洩洪水遭長江和洞庭湖的頂託形成內澇,或久旱不雨,或一雨成災,溫差大,溼度高,或炎熱難當,或寒氣逼人,人民常受寒暑內蘊之浸而易致溼鬱。

  長沙太傅賈誼就雲:“長沙為卑溼之地,不利於長壽。”在這片土地上,一方面,適宜亞熱帶植物的生長與繁衍,辣椒的產量與品質都極可觀;另一方面,辣椒祛寒去溼開鬱的優長在這裡大顯身手,如英雄有用武之地一般。辣椒特別適宜於在湖南本土上食用。一般而言,外省人士入湘,半月以上便能接受湘菜辛辣的風味與口感,並無明顯不良反應。有些進湘工作多年的江蘇、浙江、上海、福建、廣東乃至東北三省人士,其嗜辣程度與本地湖南人毫無二致。

  臺灣哲學家張起鈞先生在《烹調原理》中也談到這一點,稱自己原先不吃辣椒:“不要說不吃辣椒,菜裡放一點辣椒,整盤菜都不敢吃了。抗戰興起,到了湖南,看到湖南人辣椒做的菜好香。嚐嚐吧,愈嘗愈勇敢,不到半年,則可以跟湖南人一樣的吃辣椒了。”反之,湘人出湘,如進京或南下廣東、海南、深圳後,其食辣慾望大為減退,抗辣能力逐漸退化,甚至因食辣出現脣裂、生瘡等異常反應。這從正反兩方面證明了食辣所具有的鮮明強烈的地域特徵。

  第二層是經濟與流通的原因。湖南地貌由“七山二水一分田”構成,地處偏遠,土地貧瘠,遠離東南沿海,地形、區位與交通的劣勢,使古代湖南經濟相對封閉落後,處於政治、經濟、文化的邊緣地帶。舜帝南巡,崩於蒼梧之野(今永州市),即為中原勢力範圍的邊界。夜郎國(今湘西懷化一帶)則為犯人流放發配之地。唐代詩人李白有詩云:“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今湖南黔陽的古芙蓉樓就是紀念這位當時著名的“西部詩人”的。

  這些地區至今仍屬經濟欠發達地區,集中了湖南省的主要貧困縣區。交通不便造成流通不暢,這裡一向海鹽昂貴。即使到了近代井岡山革命鬥爭的崢嶸歲月,鹽在湘贛山區仍是十分稀罕之物,而辣椒具有刺激口味和消毒的功能,恰好成為食鹽的替代品。二是省外時令蔬菜較難進入本地。鄉村人民購買力較低,辣椒味美價廉,又在某種程度上替代鹽的食用甚至藥用價值,是“送飯”的首選,從這一點看,一大碗白菜還不抵一小勺辣椒,辣椒是窮人的油,因而成為農家最實惠、實用的蔬菜。

  湘中寶慶(今邵陽市)一帶農家有一擔辣椒幹接新年之說,可見其消耗量之大。永州江永大墟鎮一帶農家甚至直接用幹辣椒下飯。據湖南省統計局農村調查隊調查,1999年,全省辣椒播種面積為一百一十五萬公頃,年產三十餘萬噸,當年從海南等地進口反季度辣椒三十多萬噸,兩項相加,全省男女老少人均消耗辣椒每年在十公斤以上。今日因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全省整體食辣程度的衰減,發達城市和偏僻農村居民食辣程度的明顯差異,繼續證明了辣椒消費量的多寡尤其是食辣程度的高低與地方經濟的相互關係。

  第三層是精神文化的原因。“吾湘變,則中國變;吾湘存,則中國存。”“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湖南仁人志士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在中國各省份中極為突出。明初和清初兩次大規模移民,對湖南人的性格和民風影響甚大。兩次大移民,都是由於戰亂導致人口銳減,十室九空,大批外地人移入湖南,這種人口的重新組合,使湖南出現新民風。

  因此,伍新福等人在《湖南通史》中認為,新移民的開拓進取精神,漢族與苗族等少數民族的融和,使湖南人逐漸形成了反抗堅忍、敢做敢當、忍耐刻苦、驍勇強悍的氣質,常被人稱為“騾子”、“蠻子”。這種人文特徵與辣椒的精神內質相通,因而辣椒與“辣人”一拍即合。湖南人借辣椒的衝勁來抒情、寄意、壯懷,從一般的嗜辣發展到大規模種辣、制辣的過程,便不足為怪了。

走進中國飲食文化代表,八大菜系的特點 第8張

  徽菜:
  徽菜菜系又稱“徽幫”,是中國漢族八大菜系之一。徽菜起源於南宋時期的徽州府(今安徽省黃山市、婺源縣和績溪縣一帶,府治在今安徽歙縣),原是徽州山區的地方風味。由於徽商的崛起,這種地方風味逐漸進入市肆,流傳於蘇、浙、贛、閩、滬、鄂以至長江中、下游區域,具有廣泛的影響,明清時期一度居於八大菜系之首。主要名菜有火腿燉甲魚,紅燒果子狸、醃鮮鱖魚、黃山燉鴿等。

  宋高宗曾問歙味於學士汪藻,汪藻舉梅聖俞詩對答“雪天牛尾狸,沙地馬蹄鱉”。牛尾狸即果子狸,又名白額。據《徽州府志》記載,早在南宋間,用徽州山區特產“沙地馬蹄鱉,雪天牛尾狸”做菜已聞名各地。

  徽菜起源於徽州府城歙縣(古徽州),徽菜發端於唐宋,興盛於明清,民國間徽菜在績溪繼續進一步發展。安徽省績溪縣被授予中國徽菜之鄉稱號,每年均舉辦國際徽菜飲食文化節。

  取材
  徽菜的烹調方法上一是就地取材,以鮮制勝。徽地盛產山珍野味河鮮家禽,就地取材使菜餚地方特色突出並保證鮮活。二是善用火候,火功獨到。根據不同原料的質地特點、成品菜的風味要求,分別採用大火、中火、小火烹調。三是嫻於燒燉,濃淡相宜。除爆、炒、熘、炸、燴、煮、烤、焐等技法各有千秋外,尤以燒、燉及薰、蒸菜品而聞名。四是注重天然,以食養身。徽菜的原料,資源豐富、質地優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徽州地區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物產豐盈,盛產茶葉、竹筍、香菇、木耳、板栗、山藥和石雞、石魚、石耳、甲魚、鷹龜、果子狸等山珍野味,著名的“祁紅”、“屯綠”是馳名於世的徽州特產。

  特點
  徽菜擅長燒、燉、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徽菜繼承了祖國醫食同源的傳統,講究食補,這是徽菜的一大特色。

  徽菜,由於紅燒是一大類,而紅燒的“紅”,表現在糖色上面。對火功要求苛刻。炒菜用油是自種自榨的菜籽油,並使用大量木材作燃料:有炭火的溫燉,有柴禾的急燒,有樹塊的緩燒,是比較講究的。傳統中的重油、重色、重火功,有徽州的特殊條件。

  當徽菜走向全國之後,仍然保持重色:調色之功;重油:調味之功;重火功:調質之功。如老或嫩,硬或軟,結或鬆等。徽菜用火腿調味是傳統。製作火腿,在徽州也是普及型的家庭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