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列表

既養生味道又天然,清淡的湯有哪些

現在很多家庭都有一種習慣,那就是煮飯一定會煮湯,飯前喝湯,飯後喝湯。特別是夏天,要是吃飯沒湯就會感覺吃不下去,因為天氣太乾燥了。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做一道有營養健康的湯,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清淡飲食看看清淡的湯有哪些?

清淡的湯有哪些?既養生味道又天然

可能感興趣》》清淡飲食吃什麼

夏天湯水宜清淡
  清補涼瘦肉湯
  【用料】瘦肉250克(5兩),生熟薏米10克(2錢),蓮子5克(1錢),百合5克(1錢),淮生10克(2錢),玉竹5克(1錢),茨實5克(1錢)。
  【做法】*把瘦肉放落滾水中煮5分鐘,取出洗淨。
  洗淨全部清補涼配料。
  把適量的請水煲滾,放入全部材料,煲3小時,湯成用鹽、生調適味即可。
  【功效】此湯清甜滋補,有去溼開胃,除痰健肺等溫和清涼功效,特別適宜身體瘦弱,虛不受補者飲用,是夏秋季節的合時湯水

綠豆銀耳湯
  功效:消暑解毒的同時更有益氣補血的功效
  材料:綠豆60克,銀耳15克,冰糖1大匙
  做法:1、綠豆洗淨泡水2——3小時,銀耳泡水發開,去掉黃蒂。2、鍋中置600毫升水,放入所有材料,用中火煮開後,改用小火繼續煮30——40分鐘加入冰糖即可。

人蔘竹蓀湯
  功效:除了有清涼退火的作用,還可以益氣生津
  材料:參須30克,竹蓀15克,銀耳15克,枸杞10克,紅棗10顆
  做法:1、竹蓀洗去雜質,泡水發軟,切成小段,銀耳發開去蒂,切成小塊。2、鍋中置800毫升水,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開,改小火熬煮40分鐘,最後加入冰糖即可。

參麥骨湯
  功效:主要功效是清熱潤肺,同時消暑止渴
  材料:參須20克,麥冬6克,五味子6克,豬骨少許,蔥姜少許
  做法:1、豬肉洗淨,放入鍋中大火煮開,撇去浮沫,加入蔥姜和少許鹽。2、放入其他材料煮開改小火繼續熬煮1小時即可。
  清補涼湯
  功效:具有很好的健脾益氣的功效,同時清熱潤肺
  材料:淮山、蓮子、百合、沙蔘、龍眼肉各15克,芡實、大棗、玉竹各10克。
  做法:1、鍋中置600毫升水,放入除龍眼肉外的其他材料。2、中火煮開後改小火熬煮30分鐘,加入龍眼肉以後繼續熬煮5分鐘,加入冰糖攪勻即可。

清淡的湯有哪些?既養生味道又天然 第2張

可能感興趣》》只靠清淡飲食能減肥嗎?

老黃瓜瘦肉湯
  【用料】老黃瓜1500克(2斤半),瘦肉400克(8兩),赤小豆100克(2兩),蜜棗4粒,陳皮1小塊。
  【做法】*選購黃澄澄皮色之老黃瓜,洗淨切邊去瓜,切成大件。
  瘦肉原塊洗淨;赤小豆也洗淨。
  陳皮浸軟,洗淨颳去。
  把適量之清水煲滾,放入老黃瓜、瘦肉、赤小豆、蜜棗、陳皮,同煲2小時,湯成調味即可。
  【功效】此湯適合暑熱天飲用,能清熱、解暑、止渴、利尿。

霸王花豬肉湯
  【用料】霸王花50克(1兩),豬400克(8兩),粉腸150克(3兩),蜜棗4粒,南北杏2湯匙。
  【做法】*粉腸切去肥油,將1粒肉放入粉腸內,在粉腸另一端摧出,洗淨出水過冷河。
  豬肉放落滾水中,煮5分鐘取起洗淨。
  霸王花用清水浸軟,洗淨抹乾水,切短度。
  把適量清水煲滾,放下全部材料猛火煲滾,再用慢火煲3小時,下鹽調味。
  【功效】此湯清涼肺去痰火,清熱氣。

若暑熱傷津煩渴,可選用:
  1、冬瓜茨仁糖水
  用鮮老冬瓜(連皮)一斤,生茨仁三兩,黃糖適量。先將老冬瓜洗淨切大件,加上洗淨的生茨仁放進瓦煲內煲一小時,然後加黃糖,待飲用。湯中老冬瓜甘清微寒,功能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生茨仁,但淡利溼,黃糖清熱生津。合而用之則可解暑清熱,去暑溼。

2、荷葉冬瓜煲老鴨湯
  用鮮荷葉一塊,鮮老冬瓜一斤至斤半,老鴨公肉半斤。將上三樣食品洗淨,同放進瓦煲內,加清水適量煲湯,食鹽調味,飲湯食冬瓜鴨肉。湯中鮮荷葉清暑利溼,冬瓜清熱解暑,老雄鴨能滋陰養血,益胃生津。三者合用既能清熱解暑去溼又能益胃生津。

3、石膏豆腐菜乾湯
  同生石膏二,鮮豆腐半斤,白菜乾三兩。先將石膏稍為打碎,然後用水洗淨白菜乾並作短時間浸泡。將三樣食物共同放過瓦煲內加入適量清水煲湯。煲至豆腐塊出現峰巢樣小洞即可。加食鹽少許調味飲湯。

若有痱子過多或少量暑癤情況可選用:
  1、苦瓜豬瘦肉湯
  用鮮苦瓜半斤,切塊,去核洗淨。豬瘦肉三兩至五兩,切小塊。將上二種食品,共放瓦煲內,加適量清水煲湯。湯中苦瓜,苦寒,能清熱瀉火解毒,豬瘦肉能滋陰潤燥。合用功補兼施,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潤膚潤燥。

2、塘葛菜煲生魚湯
  用新鮮塘葛菜三兩,鮮生魚半斤。先將生魚剖肚去內臟,去鱗洗淨。將鮮塘葛菜洗淨。將二種食品共放瓦煲內,加適量清水,用中火煲湯;煲二小時後,加小量食油和鹽調,飲用。湯中鮮塘葛菜能清熱利尿,涼血解毒;中醫認為生魚能補脾益胃,利水清腫。二者合用,既能清涼又能滋養,實為暑天的一道靚湯。

TAG標籤:養生 清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