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列表

唐代的飲茶方式,唐代飲茶文化

中國人從古至今就有飲茶的習慣,久而久之形成了飲茶文化。茶,中國人的傳統飲料,相比於歐美的可樂、咖啡,但飲用的歷史早於它們。唐代的時候,飲茶就已經很流行了,而且有了茶道文化。還誕生了第一本關於關於茶的著作,作者陸羽也被後人稱為茶聖。那麼唐代人是怎樣飲茶的呢?不急,聽小編慢慢道來。

唐代飲茶文化,唐代的飲茶方式

唐代飲茶之風盛行,唐人飲茶講究鑑茗、品水、觀火、辨器。在飲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唐中葉盛行煎茶。唐代的茶葉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四種,煎茶法的用茶是餅茶。餅茶經過炙、碾、羅三道工序,將餅茶加工成細末狀顆粒的茶末,再進行煎茶。先將茶餅復烘乾燥,謂之“炙茶”。等茶葉冷後,再取出打碎,展成粉末狀,再籮的細篩,篩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煮茶分成三個階段,即“三沸”。當水煮到出現魚眼大的氣泡,並微有聲時,是第一沸。這是根據水的多少加入適量鹽調味,嚐嚐水味,不要因為味淡而多加鹽。當鍋邊緣水如連珠時,是第二沸。舀出一瓢開水後,用竹夾在水中攪動成水渦,使水沸度均勻,用量茶小勺量取茶末,投入水渦中心,再加攪動。過一會兒,水面波浪翻騰著,濺出許多沫時,也就是三沸。將原先舀出的水倒回,使開水停沸,生成茶沫。此時,要把茶沫上形成似雲母的一層水膜去掉,因為它味道不正。“三沸”之後,不宜接著煮,因為水老,不能再飲用。煮茶的水不能多加,否則味薄。

陸羽認為茶湯的稍華是湯麵的沫餑。薄的叫沫,厚的叫餑,細而輕的叫花,花就象棗花在形水池上面浮動,像曲折的潭水和凸出的小洲間新生長的青萍,又像晴朗的天空中魚鱗狀的浮雲。沫就像浮在水邊 的綠錢,又像散在杯盤裡的菊花瓣。餑是指煮茶的渣滓,水一沸騰,就有很多白色泡沫重疊積聚與水面,一片純白狀如積雪。

酌茶,即用瓢舀湯向茶盞分茶,其基本要領是使各碗沫餑均勻。從鍋中舀出第一碗茶湯叫雋永。雋味永長的意思,也指最好的東西。固出放在熟孟裡面,以備止沸和育華時用。如煮一升水,可分作五碗,每碗的沫餑要均勻,要喝到鮮香、味濃的茶,除雋永夕卜,一鍋煮出的頭三碗最好。較次的一等的多煮到五碗。若數個客人,用雋永水補給喝不足的人。飲茶應趁熱。

唐代飲茶除煎茶法外,還有庵茶、煮茶等。將茶葉先碾碎,再煎熬、烤乾、春搗,然後放在瓶子或細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後飲用的,稱庵茶。在唐代庵茶不僅在民間流傳,在宮廷中也用此法飲茶。唐佚名的《宮茶圖》就描繪了宮廷中用庵茶法衝飲的畫面。

唐代另一飲茶法是唐以前盛行的煮茶法,即把蔥、姜、棗、橘皮、薄荷等物與放在一起充分煮沸,或者使湯更加沸騰以求湯滑,或者煮去茶沫。這種方法在唐代已經過時,陸羽認為這種方法煮出的茶“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就如同倒在溝裡的廢水一樣不堪飲用,而世人一向習慣就是這樣。現代民間喜愛的打油茶、擂茶等則為原始煮茶遺風。

TAG標籤:唐代 飲茶 #